中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

时间:2022-04-25 04:11:30

中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

【摘 要】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我国课程标准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但很明显,也因各国国情不同存在不少差异。经比较中菲两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得到的启示有: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考虑教师的实施能力;开设英语活动课程,注重课程的真实情境性。

【关 键 词】菲律宾;中国;英语课标;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65-03

菲律宾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也是与我国财力物力相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有限。分析与比较菲律宾教育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菲律宾人大多数都说英语,也有说菲律宾语和本土语言,因而在英语语言学习上也比我国孩子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本文介绍菲律宾2013年12月修订并发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一到十年级)》,①并将其与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②进行比较,并得出一些启示。

一、基本理念比较

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菲两国都深知语言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重要性,语言在促进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因而两国均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我国主张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并形成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视野。菲律宾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没有进行具体阐述,但也强调语言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将英语学习作为交流的工具,并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多样性。

经过比较发现,中菲两国均阐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其次,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均重视学习的终身型和循序渐进性;另外,两国强调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创造意义,注重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最后,关于课程评价的阐述方面,两国均强调整体性、发展性,学生语言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形成,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是学习习惯、策略、态度、文化素养的培养,优化英语课程评价方式,是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方式的指挥棒,也是各个国家实现教育质飞跃的必经之路。

在总结中菲两国教育理念一致性的同时,不难发现,由于两国国情不同,仍然存在些许差异。第一,相比较而言,中国标准更加注重语言学习的实际意义,菲律宾在没有忽略语言应用性的基础上,强调运用已有知识引入新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主张有意义地学习,体现语言学习的建构性特征。第二,所有语言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而菲律宾课标指出掌握一门语言的学习技能以及清晰的元语言知识,可以为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的发展提供基础,这个原则也将解释为什么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将会变得更加简单的原因;中国课标并没有对第一、第二语言进行详细地阐释,但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应当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挖掘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菲律宾标准主张为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活动中设计学习任务及活动,从而习得语言,即语境的创设;而中国更加强调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课程目标比较

中菲两国的课程目标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强调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性(即螺旋式上升)。在目标表述方面,两国均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以此基础上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中菲两国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菲律宾学生从一年级便开设英语课程,因此小学阶段课程目标也设置为一、二两级,其中三年级完成一级目标;而中国则是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四年级完成一级目标,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其次,中国对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给出标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长期性与持续性。中国更加注重对文化的兴趣以及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想结合,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侧重语言学习的人文性特点;菲律宾则对学生识读能力、交际能力两方面作出一、二两级标准,侧重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的工具性特点。最后,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一个层面上,都注重在富有批判性的思考中进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逻辑性,这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独立性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课程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好奇心、兴趣以及自信心,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课程内容比较

由于中国从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所以在这里将中国课程一级(3-4年级)与菲律宾课程一级(1-3年级)、中国课程二级(5-6年级)与菲律宾课程二级(4-6年级)的内容进行横向比较:

我国英语课程内容是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进行划分的。对于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要体现循序渐进性,因此三、四年级(一级)学生只需要完成学习技能中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试听的课程内容要求就可以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培养情感态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文化意识奠定基础。我国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英语学习中蕴含的超越知识技能的更深刻的内涵。因而,教学中注重文化熏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鉴别及包容,实现语言知识学习的质性发展及升华。菲律宾标准从口语、语音技巧、书面知识等十一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标准以周为单位,列出了学生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在口语、语音技巧、流利性方面,强调交流与实际运用,注重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知识方面,包括书面知识、字母知识等方面,强调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准确性,由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策略方面,强调对信息的组织,并能够进行多视角理解和解读,这就有利于学生灵活生动地进行语言学习。关于学习态度方面,强调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菲两国课程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较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灵活生动地学习。在学习策略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着力培养学生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两国内容也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中国标准对一级阶段的学生只要求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不做具体要求。而菲律宾标准对一级阶段的学生除了在技能方面做出了相应学习要求,还对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英语学习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三、四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对学习态度、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与领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标准关于二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则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而菲律宾对二级阶段的学生则有侧重点地进行语法学习,强调语法学习与使用的恰当性和创造性。

四、课程评价比较

中菲两国关于课程评价的标准基本相似,作为教与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评价不应当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应该是一种整体性评价,它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为家长促进孩子的发展与成长提供了帮助。对于学生而言,评价应该让他们看到他们自己所获得的成就,从而预测学习的可能性;对于家长而言,评价应该让他们也分享到教育的进程,让他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对于老师而言,评价最基本的优势在于为他们的教学决策提供数据。

经比较发现,两国标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首先,从评价方式来说,中国课标提倡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中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主张先学习后运用;菲律宾标准则强调将评价过程建立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主张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同时进行。其次,关于评价标准的阐述,中国标准指出知识考察要适度,要结合实际运用,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菲律宾则强调评价标准的发展适宜性,即标准的制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过分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③

五、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1.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具有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我们运用已有知识去了解新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为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活动中设计学习任务,从而习得语言,此时语言就被赋予了真实的意义。例如:围绕教学目的在口语、书面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中设计相关情景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理解是语言学习的核心,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认知和情感的潜能,就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撑。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交流。语言学习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听、说、读、写、看这五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实现在交流中理解和创造意义。

2. 开设英语活动课程,注重课程的真实情境性。由于中菲两国不同的国情,菲律宾学生在生活中便将英语作为日常交流工具,而中国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英语,考试能力得到了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然低下。交流、学习、提高的过程被课堂教学的训练所代替,而这种训练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下转171页)(上接166页)识、技能所做的重复性练习。不可否认,这些练习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然而看似是在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演练,实际上并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与目标南辕北辙。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开设英语活动课程,让学生形成对语言运用的强烈需求,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到实际情境中去,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活动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加强学生参与的持久性。小学的学生往往自制力不及成人,往往在活动课程刚开始时兴趣表现的比较强烈,持续一段时间后,参与的有效性便有所降低,因此活动课程的设置在考虑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前提下,减少对枯燥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而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结合。

3.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考虑教师的实施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重复训练,许多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实施教学,短时间内难以转变思路,因而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进入了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死胡同。另一方面,每个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都是不同的,而教师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因而关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切实考虑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与实施。新课标的制定要求我们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在职教师各方面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

另外,新课标作为课程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教师也应当具有批判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进行反思、交流,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其切实可实施性。

注释:

①Repulic of the 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pEd Complex,Meralco Avenue Pasig City: K to 12 Curriculum Guide English, December 201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③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上一篇:小学科学态度的内涵及习得方法 下一篇:快递哥:奔走疲累谁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