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美 美之为美

时间:2022-04-25 03:27:58

摘 要: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亘古常新的美学难题,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何以为美哉、美从何处来和美如何存在三方面。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应基于美学意义上的“美”本身,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美者”。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阐释为研究自由和人性的解放途径的精神哲学,而美学意义上的“美”则是可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哲学思考和领悟。

关键词:美的本质;美的定义;美的根源;美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48-02

在探寻美的本质之前,必须要明确指出的是,日常意义上的“美”与美学意义上的并不完全等同。二者的区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类比为道家美学中的“美”和“大美”的区分。简单来讲,美学意义上的美可以理解为道家所言的“大美”。细究《老子》中所言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知北游》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说法,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大音”、“大象”和“大美”显然不同于“音”、“象”和“美”。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亘古常新的美学难题,在漫长的美学研究史上,美学家们观点各异,莫衷一是。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也曾发生过一场声势浩大、极具影响力的“美的本质”大论战,就美的本质问题,各派美学家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纵观美学发展史,王德胜先生在其所编的《美学原理》一书中将美的本质的探索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即美的定义问题(美是什么)、美的来源问题(为什么美)和美的存在问题(美是如何存在的)。

一、何以为“美”哉

“何以为美”即通常所言的“什么是美”的问题。在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之前,同样要指出的是美学意义上的“美”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考,而非具象的美的形象。海德哥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曾经区分了 “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在研究美学本质的问题上,首先要对美学意义上的“美”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者”加以区分。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体阐释的意义世界。由此想来,“美”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明显地误入了歧途。美学也是这样,如果不去探讨“美”何以可能,而去研究作为实体或实体的属性的“美”本身,或者不把美当作一种意义,而把美当作实体或其属性,从美者进行研究,也就误入了歧途。所以美学意义上的“美”是抽象的永恒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讨论美的本质时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即把狭义的“美”即优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在中国,“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命名的原意为“感性学”,而被日本翻译为“美学”,中国接受了日本的“美学”译名并沿用至今。所以,追本溯源,我国的美学讨论从一开始就有陷入误译的语言的误区之嫌。

在探索美的定义的道路上前人莫衷一是。对于“美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命题,孔子说“里仁为美”,柏拉图说“美在理念”,亚里士多德说“美即有用”,康德说“美是无利害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狄德罗说“美在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在生活”。不论是何种定义,我们都可以讲其划归于人类对于生命本来的一种有益探索。

我国当代美学家杨春时先生在光明日报《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一文中认为:“美是一种价值,是事物的价值属性。但是,美不是一种现实的价值。所谓价值,是指事物对于人的需要具有的意义,是人的需要的对象化。”在笔者看来,把抽象的美看成一种抽象的价值,是人的需要的对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人追寻生命本体的需要的对象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美”从何处来

“美从何处来”即通常所言的“为什么美”的问题,此问题又可归于美的根源问题。关于此问题存在自然派和社会派两大基本派别,争论在于美是一种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的问题。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彭锋教授在《美学的感染力》一书中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按照康德的经典表述,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约束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审美判断不是用日常的眼光进行美丑区分,而是用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的纯真眼光来看世界。”所以,审美并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审美判断,简单地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而是以一种纯粹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美的根源的探索就不可单从美孤立的属性上来取得突破,而是应该正站在美学的高度来鉴赏万事万物。

对于美的根源问题,自然派和社会派都有自己的解答,但是笔者认为,不管对于美的根源的认知最终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都应该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在劳动的基础上寻求美的根源,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三、“美”如何存在

“美如何存在”即通常所说的“美的存在”的问题。美的存在问题在我国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尤为热烈。王德胜先生具有倾向性地指出:“在我们看来,美学中所谓美的本质问题,主要应该是指美的存在问题。”可见,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上“美之存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问题上各家之言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主观论、客观论和主客观统一论。如果把美学意义上的“美”作为美如何存在问题的讨论对象,这里所说的是“美”而非“美者”。如果区分了美学意义上的“美”是“美”本身而不是“美者”,美的存在问题就显得相对明了了。

客观论者往往把美的物质基础看成美存在的根本条件,但仔细看来客观论者所言的“美”有将其偷换成“美者”之嫌。主观论者在把美完全放置于一个感性的层面,忽略了社会的“共通感”,如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写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还是不美,完全取决于人,全部因人而彰,显然又陷入了主观主义的误区。朱光潜先生是主客观统一论的代表美学家,他阐释美的存在问题的常用经典例证就是众所周知的“梅花”理论,如果单看梅花本身,“梅花只有‘美的条件’,并不具备美学意义上的‘美’。”他认为如果给美下一个定义则可以是:“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情状适合主观反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在他看来,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它是心与物的结合。由此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只有主客观统一论者把美学意义上的“美”同“美者”区别开来。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了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在美的存在问题上也应该归于主客观统一的辩证基点上来,“美”与“美者”的是类型与成员、抽象与形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席勒认为审美是自由的表征,把审美当做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和中介。美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是自由的延续,而笔者认为,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阐释为研究自由和人性的解放途径的精神哲学,而“美”则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考和领悟。我们如果跳出专业研究狭窄的圈子,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窥视,美的本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对美学意义上“美”作出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北京:光明日报,2007-6-12.

[3]彭锋.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光潜.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A].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 [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上一篇:《时装画技法》课程教学心得 下一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