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4-25 12:35:28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对于阅读的具体要求并不相同,但是通过一步一步的提升,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并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及其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的精炼、生动,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的精妙之处,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学阅读习惯朗读我个人认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是要坚持阅读,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或渗透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读书,自然提高了阅读能力。

一、养成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的习惯,并从信息中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文章中获取大量关键信息,并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整理,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获取关键信息这一方面,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参照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这些都为我们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供了一个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问题进行阅读,比如,在记叙文的阅读中就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六要素,这些都是获取文章中重点信息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阅读,当然这些重要的信息一般会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为了前后呼应,在开头和结尾重点信息都会出现,将这些重要信息归纳总结就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了深入了解,在养成阅读习惯过程中,善于捕捉重要信息是一种有效地阅读方法。

在了解作者表达情感这方面,同样是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形容词,也可能是动词,所以就需要在了解词语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具备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揣摩就是一种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我在听一位老师执教《丰碑》时,就做得不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穿棉衣?”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问题就是将军为什么是“吼道”,然后这一个重点信息可以给我们反馈出什么样的信息。再请学生把“吼”换成“喊”“叫”“说”,用不同的语气来读,通过这些问题以及重点信息的掌握,进一步的比较揣摩,学生体会到了“吼”在这里的深刻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对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习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强调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圈画批注”。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或已习惯的一些符号来进行圈画批注。如:在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打个问号,查字典或通过联系上下文之后再用文字标注一下。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写出来。时间一长,学生便养成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一读书便动笔圈画批注。

三、在读中体验

在进行拼词品句的基础上,读出了感情,就可以进行品味性的阅读,感悟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了。在这一方面,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所上的《第一场雪》,就令人回味不已。在学习“雪大”这一段时教师要求同学们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位同学读,读的稍好些,大家又笑着说:“这是中雪”,于是再请第三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激励地说道:“还有谁能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于是在同学们的品读中,“雪”下得更大了。这样反复地读,以读促悟,引入境景,使学习者在领略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欣赏了自然美,感受到生活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而且,“书声朗朗”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特色。

四、大量的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阅读过程中仅仅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类文章,所能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大量的阅读,需要涉及到不同的文章,比如: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这些在提高阅读的同时还能给予我们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每一种类别的书籍会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效果。阅读历史,可以了解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并从这些王朝的兴盛以及灭亡中,总结出历史教训;通过天文地理知识的阅读,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奥妙,人类的渺小,并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对于以后步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里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广泛的阅读。

五、坚持作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力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短暂记忆方面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一些东西就会逐渐的淡忘,这样当时在阅读某篇文章所获得的一些感受就会忘记,所以坚持做笔记是培养学生阅读良好习惯的一个关键方法。具体的坚持做笔记有以下几个优点:(1)通过笔记,可以随时将阅读中的疑惑、自己的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及时的记录下来,逐渐的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这些心得体会可以在若干年后翻出来的,重新去进行阅读,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情感的变化;(2)做笔记的过程需要身体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在记笔记的时候,要边写边想,同时脑子也在高速运转,有助于多个感觉器官的相互配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3)笔记的记录对于后期的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笔记可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文章作者的相关资料,某一个时代背景下文章的特点等,这些都为后期文章的阅读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便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及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4)通过做笔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实际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在教师讲完之后,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分析自己在阅读中哪些方面没有考虑到,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还会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通过做笔记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之外,还要通过实践去逐渐的培养这种习惯,只有坚持不懈的做到以上几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把握住了“以读为本”这根主动脉,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品读感悟,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灵气,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妙手巧医Reading常见病 下一篇: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