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科学实验 提高科学素养

时间:2022-04-24 10:27:11

巧做科学实验 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中,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有着无限的创新题材。教师要创新活用各种生活资源素材,渗透到科学实验中去,活化和巧做科学实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一个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愉快、自由放飞思维的、富有体验的环境。在这样的国度中学生有着极大地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迅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科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一、趣味性化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呼吸面罩和潜水艇里氧气来源原理化学方程式学习时,有创意地巧变吹气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掌握科学知识,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一:吹气生火实验:

实验原理:Na2O2能与CO2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

实验步骤:

(1)把少量Na2O2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压使Na2O2进入脱脂棉中。

(2)用镊子将带有Na2O2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

(3)用细长玻璃棒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用玻璃棒轻压使Na2O2进入脱脂棉中,反应产生的热量能有效传递给导热性不量的脱脂棉,使棉花着火燃烧。

(2)脱脂棉卷得要轻,以免Na2O2从脱脂棉中脱落,实验效果不佳,导致实验失败。

(3)吹气要缓,利于CO2与Na2O2充分接触,发生反应,最终使棉花着火燃烧。

(4)实验中出现脱脂棉燃烧现象,要控制药品用量,避免出现大风,造成危险。

实验分析:实验创造性地应用了Na2O2能与CO2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并结合了趣味性,吹气能生火。既融合了科学实验,又有创新地使实验富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思想上烙上了创新思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种下了种子。

二、活化学生活动科学实验,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活化学生活动来活化科学实验,使科学实验因为学生本身的参与而富有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在月球始终以同一月面面对地球教学时,创造性地通过学生分别代表月球和地球模拟天体运转活动来活化科学实验,在活动当中加深对天体运转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积极主动性,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性,达到课堂的和谐协调,做到在轻松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例二:月球始终以同一月面面对地球实验

实验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都是24小时,导致月球始终以同一月面面对地球。

实验步骤:

(1)提出月球为什么始终以同一月面面对地球的问题。

(2)观察活动模型,提醒特别注意观察月面面对情况。

(3)分析原理。

(4)分四小组进行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及各自同时进行自转的科学实验,及时进行纠正其自转和公转方向和转动的周期情况,进而进行评价、奖励。

实验分析:利用活化学生活动来设计科学实验,有利于增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有利于逮住课堂上走神、搞小动作等异样的学生,来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创造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避免对学生进行直接点名批评,破坏课堂内和谐气氛,有利于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达到在课堂上的和谐美,慢慢地师生达到心灵相通—“心有灵犀不点也通”的境界,挖掘师生的亲和力,愉快地进行学习科学知识。

三、巧做科学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求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重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逐步深入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都要求通过突出教学的重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活学活用,创新应用新的知识,巧做科学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我做过了,我便真正理解了,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感受,在体验环境中接受科学知识,避免暂时地死记硬背,持久牢固地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三:气球升空实验

实验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气体从气球口喷出,向下排气,气球对空气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空气对气球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推动气球在教室内向空中上升,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

制作方法:

(1)把气球吹胖,拧紧气球口用手抓住。

(2)把此气球用透明胶布粘在喝饮料用的一小截吸管上,气球中心与吸管方向相同。

(3)把吸管套在毛线针上。

(4)抓住毛线针,毛线针和气球指示竖直方向,松开气球口,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气球应尽量吹得胖一些,气体越多,向下对空气的作用力就越大,空气对气球的作用力也越大,气球升得越高,现象越明显。

(2)吸管应尽量短些,3厘米左右长的一小段,够于粘在透明胶布上即可,尽量减轻重力,使气球会升高。

(3)气球中心与吸管方向相同,否则空气对气球的作用力不是竖直向上,气球无法沿竖直方向向上升空。

(4)毛线针要笔直的,不能弯了的,选择表面光滑些,尽量减少滑动摩擦力,使气球升得高些。

实验特点:取材比较方便,气球、吸管、透明胶布、毛线针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实验富有创意,现象比较明显,气球在教室内上升了一米左右。实验中学生对气球升空进行感知体验,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了,突出知识重点,同时这知识也就掌握永生不忘。

上文是我在教学中创新活用各种生活资源素材,把它渗透到科学实验中,活化和巧做科学实验,提供一个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愉快、自由放飞思维的、富有体验氛围的学习环境,深化学生学习环境的一些小小水花。科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只有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只要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就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全新的学习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构建出精彩、生动、高效的课堂。

上一篇:浅议新世纪教师职业与创新 下一篇: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对策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