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稻麦连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24 06:31:44

无为县稻麦连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无为县在稻麦连作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制约水稻和小麦产量水平提高。指出无为县稻麦连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麦连作;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S3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91-01

无为县是全省粮食“三大行动”先进县,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14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8.03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72.70万人);全县国土面积2 433 km2,常用耕地85 867 hm2,临时性耕地24 000 hm2。到2012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73 330 hm2,其中稻麦连作面积达20 000 hm2以上,粮食在无为县农业生产中主导地位凸显。

1 存在的问题

1.1 主导品种缺位

一是缺乏适应性强的粳稻品种。无为县常年粳稻生产面积2.35万~3.00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但粳稻品种严重缺乏,生产用种多为江苏、浙江品种,品种适应性能力较弱,特别是粳糯稻品种,缺少糯性好、生育期适中的合法品种,易感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二是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率低。全县籼稻基本上实现了杂交化,但粳稻仍以常规稻为主,杂交粳稻面积在1 000 hm2以下,不足粳稻面积的3%,粳稻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缺乏。据无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查,2012年,全县午收小麦品种超过40个,但几乎没有抗赤霉病的品种,在5月赤霉病大流行时,病害损失超过3成,损失惨重。

1.2 生产技术粗放

在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用工成本不断上长的情况下,农民在粮食生产上往往会追求轻简省工,管理越来越粗放[1-2]。一是盲目扩大直播稻。目前无为县直播稻面积约1.30万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26%。直播稻生产不仅存在病虫害防治难、杂草杂稻滋生以及容易倒伏的问题,而且导致稻麦连作茬口紧张,尤其是迟熟晚稻如太湖糯等长生育期品种,直播后收获期推迟到11月底收获,影响小麦适期播种,迟播小麦收获期又会略有推迟,近几年,最迟小麦收获期延期到6月中旬,又对接茬直播稻产生影响,造成稻麦播期均滞后的恶性循环,影响有效的光热资源利用,导致稻麦产量下降。二是广泛使用浅旋耕。无为县规模种植大户稻田种麦基本上以免耕直播机开沟覆盖模式和浅旋耕模式为主,麦田种稻几乎全为浅旋耕,长期稻麦连作后,土壤耕层越来越浅,据无为县农技推广中心调查,目前无为县稻区耕层一般在5~10 cm,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制约了稻麦产量提升。

1.3 稻麦连作配套技术不全

一是秸秆利用率低。无为县秸秆还田面积约1万hm2,小麦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氧,并可能形成H2S等有害物质,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水稻返青分蘖,造成栽后暂时僵苗;水稻秸秆还田在浅旋耕情况下又会影响小麦播种,所以有些农户在小麦、水稻收获后干脆将秸秆付之一炬,秸秆利用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当前农村种粮劳动力不足,农户不愿意大量施用有机肥,加上秸秆还田量不足,化肥用量越施越大且利用率越来越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机插秧秧苗素质低。目前,水稻机插中的塑料软盘育秧,播种密度过大,秧苗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影响机插秧技术快速推广。

2 对策

建议无为县将围绕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协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作,主动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主管部门对接,邀请省内知名粮食生产领域专家到无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安排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提高无为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二是优化品种结构[3]。进一步加大水稻和小麦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步伐,积极从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单位引进有苗头的品种,开展试验和示范,筛选适应性强、丰产、优质的稻麦新品种,重点引进一些生育期适中、米质优良的粳糯稻新品种和抗赤霉病的小麦优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并缓解稻麦连作茬口紧张的矛盾。三是优化生产技术。推广迟茬水稻套种小麦技术,并进一步探索稻套麦杂草防除难题;优化小麦秸秆还田后的稻田水管技术,调控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解决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分解耗氧影响水稻分蘖的难题[4]。四是发展机械化生产。围绕水稻机插秧、工厂化育秧、小麦机条播、机械深耕等技术,开展和试验示范和技术宣传,引导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同时开展技术攻关,压缩直播稻面,解决目前机插软盘育秧秧苗素质较低以及浅旋耕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礼康,刘雪基.稻麦双免双套连作方法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7(1):27-28.

[2] 郝建华,丁艳锋,王强盛,等.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3):13-18.

[3] 张青,章玉琴,梅从友,等.稻麦连作高产示范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4):81.

[4] 杨其光,黄义德,黄正来,等.淮北地区稻麦连作节本高效配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37-539,542.

上一篇:东海县直播水稻的利弊分析及前景展望 下一篇:油菜缺肥症状识别及高产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