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垂直绿化中的攀援植物

时间:2022-04-24 02:31:36

论垂直绿化中的攀援植物

摘 要: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用地面积愈来愈少,利用攀缘植物造景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发挥其自身价值,彰显它们独特的景观魅力。

关键词:攀缘植物;园林景观;造景手法

1 攀援植物的种类

攀援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攀附类。

①缠绕类植物:紫藤、南蛇藤、牵牛花、茑萝、西番莲等;②吸附类植物:地锦、美国地锦、扶芳藤、凌霄、美国凌霄、络石等;③卷须类植物:葡萄、蛇葡萄、铁线莲、香豌豆、葫芦等;④攀附类植物:蔓性月季、蔓性蔷薇、云实、藤黄檀、木香、金银花、炮仗花等。

2 攀援植物在园林中主要造景手法有

2.1 墙体绿化

在居民住宅、挡土墙、桥体、和建筑物的外墙,沿墙根处栽上地锦等一些具有吸附、攀援性质的植物,数株藤本就可形成苍翠欲滴的绿色屏障。墙体绿化不仅能够弥补地面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立体绿化对建筑还有保护及隐丑蔽乱的作用。建筑的外墙面由于直接暴露于空气中,长期受风吹、日晒、雨淋,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风化作用如开裂、褪色等。墙体绿化可以有效的保护建筑墙面,另外对于公厕、垃圾站等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墙体绿化处理也可以使它不至于影响环境,甚至成为一处处绿色的景点。中国建筑科学院物理所在上海夏天测得垂直绿化过的墙面温度比无立体绿化的墙面温度约低5℃。在植物选择上,应当以吸附类攀缘植物为主。在较粗糙的表面,可选择枝叶较粗大的种类。如爬山虎、薜荔、凌霄等,便于攀爬;而表面光滑细密的墙面则选用枝叶细小、吸附能力强的种类。

2.2 屋顶绿化

在屋顶搭建棚架,栽植浅根性花草,如丝瓜、牵牛花、葡萄等植物,既降低了屋顶温度,又提供了休闲场所。20世纪80年代,屋顶花园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已开始流行,例如德国、瑞士、荷兰和比利时,屋顶绿化已成为一种时尚。屋顶利用攀缘植物绿化后,柔蔓悬垂,绿意浓浓,可以使高层建筑立面有绿色点缀,使楼房和城市景观得到美化。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城市屋顶绿化率达70%以上,城市上空二氧化碳含量将下降80%,热岛效应会彻底消失。

2.3 挑台绿化

城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其阳台和窗台是楼层的半室外空间,是人们在楼层室内与外界自然接触的媒介,是室内外的节点。在飘窗、阳台、阳光暖房等挑台上点缀牵牛花、绿萝等植物,不仅使高层建筑的立面有着绿色的点缀,而且象绿色垂帘和花瓶一样装饰了门窗,为呆板的建筑增添一抹绿色,绿意浓浓,于细微之处体现出浓浓的自然气息,同时也使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渗入室内,增添了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

2.4 篱垣、围栏绿化

附着于篱垣进行造景的手法主要用于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的绿化,这类设施在园林中最基本的用途是防护或分隔,也可单独使用,构成景观。在公园中,利用富有自然风味的竹竿等材料。编制各式篱架或围栏,配以茑萝、牵牛、金银花、蔷薇等,结合古朴的茅亭,别具一番情趣。

2.5 廊架绿化

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是园林中应用最广泛的攀缘植物造景方法,明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大师”的文征明描写紫藤架“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 廊架绿化装饰性和实用性很强,既可作为园林小品独立成景,又具有遮荫功能,有时还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沿廊架底部预留种植迟,以紫藤、金银花、凌霄、葡萄、木香、藤本月季等攀缘植物覆盖廊架,形成绿廊与花廊,增加园林趣味与景观。

2.6 假山置石绿化

悬崖峭壁倒挂三五株老藤,柔条垂拂、坚柔相衬,使人更感到假山的崇高俊美,利用攀缘植物点缀假山置石,应当考虑植物与山石纹理、色彩的对比和统一。若主要表现山石的优美,可稀疏点缀茑萝、蔓长春花、小叶扶芳藤等枝叶细小的种类,让山石最优美的部分充分显露出来。如果假山之中设计有水景,在两侧配以常春藤、叶子花等,则可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若欲表现假山植被茂盛的状况,则可选择枝叶茂密的种类,如五叶地锦、紫藤、凌霄、扶芳藤。

2.7 小品绿化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攀缘植物造景已引起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重视,利用攀缘植物设计的园林景点四季景观变化分明,应用范围较广。园林景点入口可垂挂凌霄,角隅禁地可广植蔷薇,广场立柱可攀缘扶芳藤,钢骨架可攀缘地锦,拙劣建筑可匍匐地锦,等等,用各种攀缘植物装饰后的园林小品均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独特的垂直绿化景观。

园林绿化的面积愈来愈小,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充分利用攀缘植物进行立体绿化是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城市绿量、拓宽城市绿化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屋顶绿化让城市更加生机勃勃

2 臧德奎.社攀缘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2002

上一篇:浅谈园林生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