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针挂钩法联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4-24 12:20:11

甩针挂钩法联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甩针挂钩法联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甩针挂钩法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后的H-B功能评分。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甩针挂钩法;麦粒灸;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b)-013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情复杂,如果不及时救治将会转变为顽固性周围性面瘫[1]。周围性面瘫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在国外为2/万左右[2],国内发病率可达4/万,且经治疗后仍有8%~15%的患者留有后遗症,多数伴随终身,后遗症可表现为面肌瘫痪或萎缩、口眼歪斜等。目前顽固性面瘫仍是临床难题,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甩针挂钩法结合麦粒灸进行治疗,旨在探讨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3]。入选标准:安静时无额纹,眼睑下垂或外翻,眼裂变大,鼻孔歪斜,无鼻唇沟或较浅,人中沟与口形歪斜至健侧;动态时无抬额运动,无法闭眼,患侧腮无法自鼓,鼻翼无翕动,患侧口角无运动,牙齿健、患侧不对称,张口时呈斜卵圆征,努嘴时人中沟歪斜。排除标准:中耳炎、颅底脑膜炎、腮腺肿瘤、鼻咽癌等疾病所致的面神经炎和中枢性或运动性面神经麻痹,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4]。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8~75岁,平均(45.5±21.5)岁;病程为6个月~2年,平均(1.5±0.8)年。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75岁,平均(44.5±20.5)岁;病程为6个月~2年,平均(1.4±0.7)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甩针挂钩法结合麦粒灸,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面部取患侧丝竹空透攒竹、阳白、颧s、迎香、颊车透地仓、上面瘫穴透下面瘫穴(上面瘫穴位于太阳穴外5分处,下面瘫穴位于地仓穴与颊车穴连线中点下5分处)、翳风、承浆,远端取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中脘、下脘、气海、关元。②常规皮肤消毒,选取0.30 mm×75.00 mm毫针,颊车透地仓,从患侧颊车穴处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地仓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重复5次;颧s透迎香,如上操作一拉一松重复5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上面瘫穴透下面瘫穴,丝竹空透攒竹,重复如上操作。③TDP照射面部,留针20 min,后在辨证取穴上每次选10穴施加麦粒大小艾柱,每穴灸5柱,每柱艾灸至患者觉热1 s即用镊子移开[5-6]。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7],取穴、操作、疗程、辅助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两组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后H-B功能评分,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如下。Ⅰ级:面部正常,功能评分100%;Ⅱ级:面部轻微功能障碍,功能评分76%~99%;Ⅲ级:面部中度功能障碍,功能评分51%~75%;Ⅳ级:面部中重度功能障碍,功能评分26%~50%;Ⅴ级:面部重度功能障碍,功能评分1%~25%。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拟定疗效标准[8]。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口角正,眼睑闭合良好;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口眼歪斜逐渐恢复正常,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口眼歪斜缓解,但面部表情恢复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2,P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治疗前后H-B功能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H-B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B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麻木、板滞、松弛,不能作闭目、皱额、鼓颊、耸鼻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平坦,少数患者初起有耳下、耳后、及面部疼痛。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其致病机理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侵,损伤三阳经脉,经气受阻,经筋失养,导致肌肉筋脉迟缓不收[9],临床最主要的特点为“口歪眼斜”。本病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自尊心严重受损。此外,眼睑无法正常闭合可导致眼结膜炎及面部肌肉痉挛萎缩加重[10]。

国内外对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治疗手段类似,多采用激素、抗病毒、神经营养类、调节横纹肌活跃度药物以及舒张血管、调节机体微循环等手段,配合理疗、康复疗法以降低或避免后遗症出现概率,而对后遗症则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11]。本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有面部神经吻合术及面神经减压术,但临床效果一般,受多种因素影响。此外,整容方法虽能恢复面部外表,但神经功能恢复困难,且费用较高,整容术后满意度低[12],因此现在多采用西医方法与中医针灸等方法联合治疗本病。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治疗经验较多,而对于后遗症方面的治疗经验较少,因此临床上提出要准确把握,尽快确诊、确定其治疗方案以免其向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发展。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作用是推动气血运行,调整营卫,从而使气血充盈,经络通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3]。

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与病程长短关系密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疗效优于晚发现者[14-15]。甩针挂钩法能促进面部不同位置的肌肉恢复收缩弹性及神经功能[16],通过强力针刺可提高肌肉的神经兴奋度,将信号由经络传输至患处面部肌肉,疏通调节气血,营养受损的面部肌群,改善临床症状。在该病的后遗症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脉络空虚,卫阳失守,阳气虚损,应采用麦粒灸滋补卫阳,恢复患处气血运行,疏经理气,恢复面部肌肉弹性度,增加神经敏感度,改善患侧面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17-18]。窦才《扁鹊新书》曰:“凡灸大人,艾柱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与小儿,艾柱如苍耳子大;疚头面,艾柱如麦粒大……”[1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2,P

综上所述,甩针挂钩法结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度,提高了生存质量,还降低了面部后遗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洪浪,潘红,聂丽华.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J].江西医药,2013,48(10):893-895.

[2] 朱宏骞,蒋劲,冯力,等.星状神经节阻滞合并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5):263-265.

[3] 郑颖颖,郑健刚.“合谷刺与反合谷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2例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2):338-339.

[4] 徐斯伟,张载义,胡蔚琼.艾炷灸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40-41.

[5] 姜岳波,冯宇.特殊针法治疗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3-6.

[6] 胡奇志.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与刺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10(13):45-46.

[7] House J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rms[J].Laryngoscope,1983,93(8):1056-1059.

[8] 王宁,林志文.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J].中国针灸,2011,31(3):212.

[9] Deng X,Bao CL,Zhang YL,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oint-penetrating acupuncture[J].J Acupunct Tuina Sci,2012,24(3):189-190.

[10] 袁洪浪,潘红,聂丽华.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J].江西医药,2013,10(10):893-895.

[11] 朱山坡.甩针挂钩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18.

[12] 邓丽兴.闪罐配合甩针挂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7):80-82.

[13] 夏菁,秦黎虹.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47-48.

[14] Murakawa K,Ishimoto E,Noma K,et al.Circulatory effects of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idiopathic facial palsy[J].Masui,1994,43(3):356-360.

[15] 徐斯伟,胡蔚琼,张必萌,等.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80-881.

[16] 暴海燕,李志平,秦慧芳.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4):651-652.

[17] 刘薇.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912-913.

[18] 王蕊,王胜,吕薇.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近况[J].河北中医,2013,20(12):1907-1909.

[19] 张波,迟振海,宗重阳,等.热敏灸与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 42(1):41-43.

[20] 冯骅,丁敏,蒋亚秋,等.口三针滞针牵拉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指数评价[J].中国针灸,2010,30(9):736-738.

(收稿日期:2015-01-27 本文编辑:祁海文)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白塞病举隅 下一篇:中职食品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