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之独特形式美

时间:2022-04-24 12:04:35

内容摘要:闻一多的诗作《一句话》是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精美诗篇,该诗一直是《大学语文》的必读篇目,它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对它进行美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爱美之情,提高学生的创美之能。

关键词:《一句话》 内容美 形式美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于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挚热的爱国之情于一九二五年回到祖国的怀报,但他归国后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现实恰像他在《死水》一诗中所描绘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于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之深、情之切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转化为痛苦、失望和焦急的情绪。爱国爱民与忧国忧民犹如诗人一颗心的两半。对祖国的火热之心推动诗人写下了《一句话》这一著名诗篇。它激情奔放,感人至深,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是一首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结合的精美诗篇。本文着重谈谈该诗独特的形式美。

《一句话》集中反映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追求和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有着丰富的形式美因素,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实、隐喻结合美

这首诗注重写实,语句大多平易朴实,但又凝炼、贴切、富于表现力。“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几近口语。“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又对惊慌失措、害怕反对的情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作品又大量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如以“火山”隐喻民众,以“青天里的一声霹雳”隐喻民众的反抗和呐喊,以“铁树开花”隐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是更复杂的隐喻,其中“一句话”被想象比喻为火种,而“着火”的材料则暗示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写实与隐喻两种手法的并用和结合,一方面使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诗句也更加含蓄、形象化和富于诗意。这使《一句话》在艺术上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

二.整齐、和谐美

闻一多较早地提出新诗的格律问题。当时正处于新诗开创期,新诗作者为了解放个性与诗情,奋起打碎旧格律的枷锁,但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忽视诗的形式,流于散文化。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的“诗的建筑美”,就是为了扭转当时的偏颇。他在《诗的格律》中说:“越有魄力的作家,越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这方面的追求。全诗分两节,每节都是八行诗句,除了最后两行,每一行又都是九个字。文字、诗行整齐匀称,但毫无生硬雕琢的痕迹,似乎是自然天成的。这就使诗的形式具有一种“建筑美”。

三.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全诗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和诗句的韵律感,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首先是一韵到底,几乎句句都力求押韵,如第一节中的祸、火、破、默、国。“霹雳”、“爆一声”虽不押韵,但音乐效果比押韵要好。因为它们作为过度和转折,烘托出最后一句“中国”一锤定音的韵脚魅力。诵读时余音袅袅,回环往复。其次,两节诗的前六句尽管句式不同,但都是由四个音顿构成的,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每一顿字数的多少不等,却都包涵着四个音节,句与句之间显得整齐、统一,富有很强的音乐感、节奏感。

四.反复手法运用美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叠,仅仅将“突然”换成“等到”,显而易见,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它一方面强化了全诗的主题,即“咱们的中国”呐喊懂得声威与意义;另一方面,它也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细细品味,两次重复的不同在于:第一次表现的是作者对它突发性的认识,第二次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方智范,方克强,周圣伟等.新编大学语文指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3]任学,周启云.全国组编本大学语文辅导[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徐青,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交际语言测试的特点及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