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语义特点

时间:2022-04-23 11:40:35

摘 要:主谓谓语句中的大主语往往是被叙述或描写的对象,因此大多数的大主语是名物性的,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名词性成分的指称特点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对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语义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主谓谓语句的语义特点。

关键词:汉魏六朝 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 语义

主谓谓语句是指由主谓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整个句子从形式上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大小两个主语,其中大主语经常作为话题,往往是被叙述或描写的对象,因此大多数是名物性的,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本文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主谓谓语句的考察,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主谓谓语句中名词类大主语的指称特点。

一、名词的指称特点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详细讨论了汉语话题的特点和功能,他们在书中对指称性作了如下描述:指称性包括类指与非类指的对立,有定与无定的对立,有指与无指的对立。

类指成分指的是对话双方都可以确定的对象,它以其确定性与无定成分相区分,但它所提供给听话人的是可以确定的类别,而不是特指该类别中的某一个成员。类指性名词成分与有定性名词成分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二者在担任话题角色的功能上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有定是指说听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在汉语中可以区分有定、无定的标志是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些”等和数量词“一个、一些”等。但大多数情况下,名词的指称性特点还需要根据语义来判断。

有指、无指主要是就句子中、话语中所用的词语在外部世界或可能世界中有无特定的所指对象而言的,在汉语中表示人的名词,如果是无指的就要用“什么”来提问,如果是有指的,就可以用“谁”来提问。有定、无定的对立存在于非类指成分之下;有定性成分一定是有指的,有指、无指的对立存在于无定成分之下。

另外,他们认为汉语的话题在孤立状态下对无定、无指成分具有排斥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分在任何作用下都不能作话题,相反“话题的构成不但受词语指称特点的制约,而且受句子信息结构和话语环境的制约,有定、无定这一组指称义特点常常跟已知、未知之类信息特点相互制约交织在一起影响话题的选择和构成”,因此当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话语环境发生改变并满足了一定条件时,无定、无指成分也可以充当话题。

二、汉魏六朝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所指对象

从所指对象的角度看,名词性大主语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但汉魏六朝时期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指人的比例远大于指物的,这在《世说新语》和《撰集百缘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名词性大主语是大主语的主流,在《论衡》中名词性大主语共452例,其中指人的有272例,指物的180例;《世说新语》名词性大主语162例,指人的146例,指物的16例;《颜氏家训》名词性大主语62例,指人的37例,指物的25例;《撰集百缘经》大主语全部为名词性的,其中指人的33例,指物的6例。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绝大部分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些名词性大主语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所指对象是人。这是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一个总体特点。这一特点在不同文体的文献中的表现又有所差异,《论衡》是一部论事说理的著作,书中既涉及对人物的品评,又涉及对事物的评论,因此作为评论对象的大主语在所指对象上指人、指物的比例为3:2。《世说新语》是以品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书中对人物的品评远远高于对事物的讨论,因此指人的大主语是指物的9倍多。《颜氏家训》所涉内容丰富多样,因此书中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所指倾向。如果说前三部书体现的是不同文体和内容对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的影响,那么《撰集百缘经》的情况则更多地表现了主谓谓语句本身的功能和特点,这部译经材料口语性非常强,这种极为口语化的文体中主谓谓语句的数量很少,而这少量的主谓谓语句几乎都用来表达主谓谓语句这种句式的最基本的功能:对人的描写和评价。全书共搜集主谓谓语句39例,而其中大主语指人的就有33例。因此我们可以说描写、评价人物是主谓谓语句最基本的功能。

三、汉魏六朝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指称特点

从指称特点上看,名词性大主语有很大的一致性,那就是有定性。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的相关研究中,对主语和话题的研究是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大主语往往担任话题的角色,而作为话题必然具有话题的特点与功能,近年来对话题的指称性的讨论方兴未艾,总结前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话题的指称性特点大体有以下认识:话题有定,话题有指,话题类指。

我们对汉魏六朝时期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进行了考察,下面就《论衡》《世说新语》《撰集百缘经》三部书的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指称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论衡》主谓谓语句中名词性大主语共452个,其中类指性的336个,有定有指的116个。类指性大主语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类型特点,比较典型的类指性名词成分有“者”字短语、“所”字短语、一些加定语的名词性短语等。另外有不少复数名词也属类指性的。这些名词、短语大都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而不确指类中的某一个。如:

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论衡·四讳》P968)

后岁,人或梦见伯有介而行。(《论衡·死伪》P895)

“世”和“人”均属复数名词,不确指某一个人,而是指说话人所认定的一个范围内所有的人。

阳地小人,毒尤酷烈。(《论衡·言毒》P956)

地之王者,官属备具。(《论衡·纪妖》P916)

“阳地小人”与“地之王者”属于定中短语,指的是定语所限定的一类人。

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论衡·自纪》P1203)

且广交多徒,求索众心者,人爱而称之。(《论衡·定贤》P1104)

人道所重,莫如食急。(《论衡·讥日》994)

天地之间,百神所食,圣人谓当与人等。(《论衡·言间时》P983)

这四句中的大主语是由“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充当的,这两类短语本身就有给事物分类的功能,因此它们具有明显的类指性特征。

上一篇:从“学生”一词的义项看词义引申对词义的影响 下一篇: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