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时间:2022-04-23 11:04:01

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3年 12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100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西门子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对所有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常规的 MRI 及 MRCP 检查,分析MRCP 图像特点,将其与手术或者 ERCP 病理证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对胆道梗阻程度的判定准确率,以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结果:采用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0%。结论: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断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最佳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高场强核磁共振;磁共振胰胆管追影术;临床诊断价值;

梗阻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发生阻塞引起的,将前者称为肝外梗阻性黄疸,而后者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该病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人群[1]。梗阻性黄疸病因的正确诊断对于治疗方案及预后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了较大的进步,传统的 PTC、B 超、ERCP 等诊断方法已经逐步被新技术所取代,例如磁共振成像 (MRI) 、MRCP等技术所取代[2]。MRCP 技术具有图像清晰、操作简便、诊断准确率高等诸多优势。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并进行合理应用,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3年 12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100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或者 ERCP 证实为良性病变84例,恶性病变16 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 42 例,年龄为 43~69 岁,平均年龄 (49.5±4.6) 岁,病程为8h~12 年。所有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有腹胀、发热、腹痛、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其中良性梗阻性黄疸共 84 例,包括32 例胆道炎症,52例胆系结石;恶性梗阻性黄疸共 16 例,包括5例胆总管癌,6例胰头癌,3例胆石症合并胆囊癌,2 例肝内胆管癌。

1.2 方法:使用西门子的 1.5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将腹部相共振线圈作为接收线圈。 患者于检查前禁食、禁水 10~ 12 h,患者取仰卧位,进床前进行屏气训练,所有患者均使用厚体块一次成像与薄层两种 MRCP 成像方法,厚体块一 次成像:TR/TE =6000 ms/120.4ms,翻转角 90°,观察野设置为 35cm, 薄层成像:TR/TE =16246 ms/152ms,翻转角仍为90°,观察野为 38cm,扫描时间为18 s,MRI 常规扫描:T1WI、T2WI横断位、冠状扫描。

1.3磁共振图像分析:着重分析梗阻端的解剖形态、梗阻的部位、胰胆管的扩张程度以及解剖形态。

肝内胆管、胰管扩展判断标准:扩张:胆总管的直径大于1.0 cm;轻度扩张:肝内胆管1级分支的直径大于 0.5 cm ;中度扩张:直径为 0.6~0.8 cm ;重度扩张:直径大于 0.9 cm;胰管扩张:直径大于0.3 cm 。

2 结果

2.1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采用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0%,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MRCP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诊断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方法,原理是通过利用 M R重T2加权序列使含水结构显像的特点,进而增强胆管内液体的信号强度来显示胆胰管的影像,同时结合常规的M R影像,提供全面、可靠、完整的影像显示[3]。其具有CT、B 超无创、快速的特点,且无需造影剂注射,不受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佳的临床适用性[4]。目前,MRCP 在胆胰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国内外诸多临床医师的认同,其能够准确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梗阻病变性质,以及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和描述,充分显示自然状态下胆道梗阻的部位、范围、形态、性质;胰胆管树的形态,上下胆管的关系以及胆管的梗阻情况。

梗阻性黄疸良性病变往往呈现 2、3 级分支枯树枝状,由于良性病变的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常常伴有肝内胆管炎,小胆管变小,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不充盈数目减少,主支管壁变得硬直;而恶性病变往往呈现肝内胆管 4、5 级分支, 这两种病变致使完全性梗阻,使胆汁大量地积聚在肝内外胆管而引起明显的扩张[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场强核磁共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具有安全、简便、可靠等优点,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百灵,王琪,岳瑾琢等.CDFI与 ECT 对婴儿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5):676-679.

[2] 臧任丽.多层螺旋CT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8):1207-1210.

[3] 朱小春,俞钢,葛午平等.腹腔镜下胆道美蓝显色对婴幼儿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145-147.

[4] 崔宝俊.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思路[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537.

[5] 李珂.高场强核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33-34.

上一篇: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下一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