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作文不偏题 运用素材须合理

时间:2022-04-23 09:57:27

要让作文不偏题 运用素材须合理

观点正确,举例、说理论证不正确,常会造成文章偏题。这暴露了一些学生在素材、思想的积累上相当贫瘠,思维相当肤浅,对生活之道、事物之理不明不晓。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有考生这样写道:

家长们常说孩子考大学要选一个好的专业,其实于个人来说一个好的专业决定了一个人的远大前途,但于社会来说却是一样的,因为社会不是科学家的实验站,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摇篮,中国不需要十四亿个爱迪生,也不需要十四亿个莫言,但却需要十四亿中国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圆中国梦。

于国家如此,于小家也是如此,辛勤劳作的父母就像辛勤的蚂蚁,而我们便是“懒蚂蚁”,待到哪一日,父母干不动了,没钱挣了,我们便开始发挥作用,这也是绝妙的分工合作的体现。

(选自《分工合作》中间举例论证)

从第一节看,考生思维上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看问题也相当睿智:“中国不需要十四亿个爱迪生……”从而得出了正确的观点:“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圆中国梦。”但是第二节却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辛勤劳作的父母”是“勤蚂蚁”,子女是“懒蚂蚁”,他们现在挣钱供我们上学;待到父母老去,父母就是“懒蚂蚁”,子女就成了“勤蚂蚁”,开始挣钱赡养父母了:这是“绝妙的分工合作”吗?

难道说,现在的“辛勤劳作的父母”是在靠子女“侦察”、“研究”、“探索”获取“食物源”并“搬运食物”?以后“干不动”的父母用自己的“侦察”、“研究”、“探索”带领子女“搬运食物”?此时的父母挣钱供子女上学和彼时的子女挣钱赡养父母是“绝妙的分工合作”?

对生活缺乏体验,必然导致事理的不明,这是现实考生的悲哀!

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第一,运用的素材要放到日常生活中认真比照。

日常生活是很好的写作参照物,人们的认识与思维都可以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检验,相符者方是正确的认识与思维,当然,这里要有一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不可为表象所蒙蔽,否则也是错误的认识与思维。

比如,以上的事例,考生如果把它纳入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比对的话,就会立即发现所写的错误所在,就不会杜撰出如此荒谬的论据来。

第二,运用的素材要和所提供的材料认真比照。

所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人名言必须与所提供的材料寓意相符,否则也会被视作偏题。要做到不偏题,就须用这些事例、名言与材料的意旨进行比照,吻合则用之,不符则弃之。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风发地来到朝中,想要一展宏图,但唐玄宗似乎比他清醒,认为李白“非廊庙器”,不是经邦济世之才,最终让李白回归于“诗仙”、“酒仙”;同样,如果柳永官运亨通,也许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在文学史上却少了个极其出色的词人。宋徽宗感慨不幸生于帝王之家,李煜不知道有没有相同的感慨,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是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让他们吃尽了苦头,这是不争的事实。

“复得自然”的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娱情山水,怡然自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应得位置,所以才能安度晚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古代文人都在人生逆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选自《找到自己的位置》中间论证部分)

“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从“懒蚂蚁”的角度得出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在论证中,作者列举了李白、柳永、宋徽宗、李煜、陶渊明、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十一人的事例,可谓相当的充实。但是结合材料,就会发现:

李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诗仙”、“酒仙”,这是对于自身个体的意义,并未涉及他对于“群体”(“蚁群”)、“群体”中其他一部分人的意义;柳永、宋徽宗、李煜、陶渊明皆是这一类;而周文王、孔子等根本无从说起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有他们各自的成就的。

这里想起了弃医从文的鲁迅,他倒是为“群体”起着“带领”的作用,但作者并未选用。

第三,运用的素材要和行文的感彩比照。如:

自然法则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既然我们存在于这世间,必然有我们存在的价值。

世间任何生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常看来,蚂蚁渺小得微乎其微,但它们能够通过团结汇聚的力量能毁坏一座堤坝或摧毁一座房屋,这足以令我们为之惊叹。

这世间成万上亿的树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终日矗立不动,我们甚至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但风雨来袭,它们则默默地为人们为一方水土,遮风挡雨、防风固沙,守住脚下一方土地。砍除他们,其后果不堪设想。它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

(选自《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价值》开头)

“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价值”是正确的观点。但是这个片断也犯了个不明事理的错误。

“价值”一词,在常规的认识中,应是含有“有利、有积极意义”的意思,可作者却把蚂蚁溃堤这种“破坏”能力当作了“价值”,与行文情感色彩、常理都是不相符的。

上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讨论有效性的三点做法 下一篇:也谈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