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时间:2022-04-23 08:15:09

辽宁省凌海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摘 要]凌海市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海水咸水入侵等。为协助当地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编制了凌海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关键词]凌海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94-01

1 前言

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锦州市管辖。地理座标为东经 120°42′40″~121°45′30″,北纬40°51′50″~41°25′55″,面积约2519km2。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东与盘锦市相连,西与朝阳县、葫芦岛市毗邻,南濒渤海辽东湾,北、东北分别与义县、北宁市接壤。

凌海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地面塌陷、地裂缝、潜在崩塌、崩塌、海水咸水入侵等。为了有效防治凌海市的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凌海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编制凌海市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2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凌海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及近几年来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区内环境地质特征及人类经济活动特征,对凌海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以预测。

区内地质灾害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灾害类型以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灾害为主。区内各种灾害的成因起决定因素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随着各种资源开发的继续,地质环境条件在不断地改变。特别是小凌河沉陷区内,各家大小煤矿在已采区进行残采和复采以及掠夺性的开采,更会加剧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发生。区内采石场密集,采石活动不仅改变地质环境,而且不规范的采矿行为很容易促使斜坡失稳,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大小凌河扇水资源的开发,如果不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同样会加剧海水入侵灾害。

3 重点防范区

根据以上初步预测,应着重做好以下区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1 小凌河煤矿及凌海市煤矿区(班吉塔镇缸窑沟村和棉花地村)

该区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区内煤矿开采规模大、开采历史长、采空区面积大,各家大小煤矿仍在已采区内进行残采和复采,极易引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现状灾害中区内有地裂缝灾害点,地面塌陷灾害点。故将该区划为地面塌陷、地裂缝重点防范区。

3.2 凌海市娘娘宫乡、建业乡南部小凌河入海口处

区内咸淡水处于同一含水层中,由于扇地水源的不断开采,区内形成了大面积的开采降落漏斗,造成海咸水直接入侵,严重危害到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并对凌海市城市供水水源构成威胁。故将该区划为重点防范区。

4 监测预警系统

4.1 监测系统

实施“群测群防”监测的对象为各地质灾害体或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监测内容有地面形态、地下水、地表植被的异常变化以及异常的声响、现象等和产生变形的发展速率,并同时记录与变形相关因素的变化,如降雨量、地下采矿量、地下水抽排量等。对地质灾害体的监测可分为三种方式:巡视检查、简易观测、仪器监测。其中巡视检查、简易观测为“群测群防”主要监测手段,仪器监测工作应由专业队伍来完成。监测点的布置在能反应灾害体的变形特点的同时,还应有利于“群测群防”。

4.2 预警系统

4.2.1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严格按国土资发〔2004〕15号文分级制订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本次对区内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需严格执行并做到灾点所在区内居民家喻户晓。

4.2.2 监测信息传输及处理系统(信息系统)

根据监测系统及管理机构建立监测预警通讯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施迅速将监测信息传输到指挥管理机构和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预测分析系统、预警决策系统)。然后经指挥管理机构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处理,做出决策或发出警报。

4.2.3 警报系统

通过监测发现征兆,由专人用警报器、广播、铜锣等方式及时发出警报,并将警报系统在区内进行广泛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4.2.4 警戒系统

当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为避免扩大灾情范围,于通向和经过灾害区的交通要道设置警示标志或通告。

5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5.1 行政管理措施

5.1.1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成立市(区)、乡镇、村组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基层的抢险救灾组、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生活安置组、财务组、灾情调查组、治安消防组、秘书组、宣传组、专家咨询组等机构,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网络,使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反应迅速。

5.1.2 建立制度、严明纪律

(1)报告制度

(2)值班制度

(3)岗位纪律

(4)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5.2 预防保护措施

5.2.1 结合凌海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针对地质灾害分布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并优先启动重点区段和重大隐患点区生态治理工作。

5.2.2 合理规范移民工程建设,结合移民工程建设及时对人工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工程防护。

5.2.3 督促各级水电单位、矿产企业定期维护引水渠、井下设施,规范生产,严禁违章作业。

5.2.4 由各监测组将各重点区段重大隐患点的监测人落实,签订责任状,其中包括巡视员、监测员。

5.2.5 对各重点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内安排巡视线路,定专人定期巡视检查,检查时段分别为:平时15天一次,汛期10天一次,连雨天5天一次,发现变形后每天一次。

5.2.6 在变形区裂缝两侧设桩(点),用钢卷尺、游标卡尺、或设固定标尺进行丈量。还可在建筑物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一侧固定的标尺,观测裂缝的变化情况,记录变形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变形趋势分析、定期上报。

5.2.7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险段树立警示宣传牌,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并在居民集中的监测点处配备警示宣传设备,严格遵守由省地质灾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订的监测预报制度和报警制度,并令专人管理。

5.2.8 对有条件的重大隐患点建议采用仪器(如全站仪、经纬仪、测距仪等)进行监测。

5.3 应急措施

5.3.1 灾前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异常暴雨天气预报或监测点出现异常变化时,由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单位提出有关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报上级。紧急情况时,经上级批准,由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送有关临灾预报信息。

5.3.2 临灾抢险预警

临灾预报后,预报临灾区即进入临灾应急期,市(区)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成员根据职责分工,进入临灾应急状态;命令防灾救灾处于紧待命状态;各乡镇(部门)防灾办要求临灾区监督各监测责任人起动相应应急方案,对临灾点范围采用明显的预警标态,及时通知和组织临灾区影响范围群众人员和财产安全转移。

5.3.3 灾后救助

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市(区)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应迅速派人到现场了解灾情,确定灾后应急工作规模,命令防灾救灾应急分队进入灾区进行人员抢救和工程抢救工作,组织非灾区进行救援工作。主要应做好;宣布灾区进入灾后应急期,部署灾区应急工作。根据灾情通报上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当地驻军机关,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速报灾情。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及时提出灾情趋势意见和防灾救灾建议。提出合理可行安置灾区人员方案和有关生命线工程(如风景区)的紧急抢救方案。加密灾后监测工作。

5.4 资金保证措施

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运作经费列入专项计划考虑,计划比例按财政支出适当考虑。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充实县防治基金,使地质灾害的整治得到保证。制定鼓励地质灾害防治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治理谁受益”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多方筹措防治资金的办法,保证县地质灾害监测、应急调查和防治资金的来源。

上一篇:浅析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下一篇:做好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