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心”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时间:2022-04-23 06:45:38

“异口同心”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计约12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由此,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会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听、说、读、写,这是学好英语必备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传达给学生们的一种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方式带来的弊端也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而显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因为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增强。

一、关于“墙”的出现

牛津小学英语5A第一单元主要学习there be句型,以下是一段笔者的教学实录: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our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S1: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classroom.

T: Where are they?

S1:(脱口而出)There are in the bookcase. (思考过后) They are in the bookcase.

T: Now you’re righ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S2: There are many pictures in the classroom.

T: What can you see? (语速变慢,重复一遍)

S2: I can see many pictures.

这是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无论是what、where还是which提问,学生都只会用there be来回答,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世界里只剩下there be句型。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跟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单元都有重点句型,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个环节都会紧紧围绕这个单元的重点句型展开。每节新授课,教师每次提出问题,学生不需多加思考,只要用本课的重点句型进行回答就好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学生的新知与旧知无法融合,思维也受到了限制。输出的语言呆板、生硬、不丰富,没有创造力。这样不仅学生失去了课堂活力,语言也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就像在学生的大脑中,出现了一堵一堵的砖墙,把每一单元所学、每个重点内容都互相隔开,而如何帮助学生拆掉这些墙,就是笔者在思考着的问题。

二、理解“墙”的成因

为了更好地识别与分析该问题,笔者从问卷与综合能力两方面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次学期前的测试,并且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做了一个自我反思,希望能在多视角下更好地判断学生“思维里的墙”究竟是如何出现的。

其一是英语课堂参与度的问卷统计。

其二是对所教两个班综合能力的一个初步判断。具体方式为对两个班每个学生进行一次突袭的口语测验,以一个看图说话题为基准,调查两个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其三是笔者对自己授课方式的一个反思。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以“假开放”的教育方式为主,更多地以教师牵引为主,希望学生们可以跟紧教师的步伐,从而获取知识。

通过以上的前期调研与探索,笔者初步得到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这“三元”分别是:

(1)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有半数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来,而平时在课余时间愿意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则不足三成,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

(2)从教师角度出发,笔者个人在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方面做得并不好,大多数学生害怕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也是导致学生不敢勇于回答与提出问题的原因,“一个讲一群听”的方式压制了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

(3)从学科角度出发,英语学习从书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划分了各章节的重点,教师教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学生学的过程中对章节重点不断加深,也是导致“思维里的墙”出现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接受不同的重点内容,而没有把前后所学融会贯通,也是英语学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解开这个多元方程,瓦解掉学生思维里的墙,笔者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对学生、自身与英语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三、拆除“墙”的探索

基于“新基础”的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本着开放、互动生成的原则。教师应该做到不替代,把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听他们用英语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听他们用英语交流他们想交流的,把英语运用到真实的互动中。于是,笔者提出了“异口同心”训练法。“同心”是从教师层面出发,“异口”是指全班学生。既围绕同一个中心展开(有可能是一个单词,有可能是一张图片,也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又引导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思考,拥有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在回应中调控学生的语言及情绪,激发每个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从互动走向新的生成。

1.同一个“中心”,激发兴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的Class begin开始,抑或是教师使用What day is it today与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进行一个课堂开始后的预热,以此直接切入课堂主题。笔者认为传统方式在长年累月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学生回答方式的固态化与均质化(以上几种问题以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不需经过思考基本可以进行回答);第二是教师切入主题时转折的生硬化,以此话题切入高年级的课堂正题,前后连贯性较弱。

由此可见,传统方式的课堂预热基本上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达成的共识,即是一种思维定势,无法合理地推动现阶段课堂的进程。

笔者在此做出改善,在五(4)班英语课前的五分钟,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例1:牛津小学英语5A第四单元的课文背景为万圣节,学生对此西方特有的节日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前五分钟进行相关文化交流。

T: What festival is coming?

S: Halloween.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alloween?

S1: It’s on Oct.31st.

S2: People play trick or treat.

S3: Boys and girls dress up like monsters.

S4: They need sweets and chocolate.

S5: They put pumpkin lanterns in their houses.

S6: Halloween is very interesting.

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同时把关键词及时板书,集聚学生们丰富但无序的回答,让学生有类结构意识,最终形成有意义的思维导图。笔者并不要求学生们在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循规蹈矩地回答问题,想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依次直接站起来表达他们的想法,然后教师通过整理板书,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笔者希望通过这种从“从同心―到异口―再到同心”的方式,以轻松易答的话题让学生们通过思考从而引导出课堂的主题,不再让课堂起步于“异口同声”,而让它开始于“异口同心”。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起初五(4)班的学生并不习惯于这种转变,一开始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比较优秀的少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大家都会踊跃开口发言,甚至包括平时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会逐渐参与进来。这种不限对错只求回答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在课堂进入正题之前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热度,使学生和教师都更容易进入课堂环境中,久而久之,还给了学生们一个轻松的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期末,笔者同样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一份相同的课堂参与度的调查问卷,具体统计信息见表1。

五(4)班学生无论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课堂参与的程度上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异口同心”训练法引导所带来的课前疏压与课堂增温的效应,都对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同一个“中心”,灵活语用

传统课堂的授课形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们适应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到来。故而如上所说,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无论是what、where还是which提问,学生都只会用there be来回答,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世界里只剩下了there be句型。教师以此为准,认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根本不思考,或者认为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实在很差,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讲了很多遍的内容,照样会错。殊不知,这些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因为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已经为现在学生们的思维定势,奠定下了这个“思维固化”的基调。

笔者在此做出改善,在五(4)班的课堂中,尽量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生成”各种相关的能力。提出相同的问题之时,给出开放的答案,把答案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2: 牛津英语5A第九单元A部分课文主要学习形状类的单词。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下图进行一句话描述,教师对学生从单复数上、形容词运用上、句型变化上、定语后置上、关联词运用上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希望学生能用更多的方式,更多的语句,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更大的胆量来描述这幅图片。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picture?

S1: I can see a boy.

T: How is this boy?

S2: I can see a boy with short hair.

S3: I can see a boy with short hair and two small eyes.

S4: What does boy have?

S5: I can see a boy with a rectangle bag.

T: Where is he ? What time is it now? Can you guess?

S1: I think the boy is in the school in the afternoon.

S2: I can see a boy with a rectangle bag in the garden at nine o’clock.

S3: I can see a boy is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 on Sundays.

T: Do you like flying a kite?

S4: I can see a boy is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 and I like flying kites, too.

S5: I can see a boy is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 but I don’t like flying kites.

T: I can see Tom is flying a kite, but I can’t see his friends.

S6: I can see the boy is flying a square kite in the garden, but I can’t see any trees and flowers in the garden.

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们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僵硬走向活泼,从不敢说走向想说,从想说走向会说。第一是教师鼓励学;第二是让学生自己勇于回答,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们很怕回答错误,所以常常遇到不能确定的答案时不敢开口,而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答方式与教师的鼓励,让他们不用担心回答错误,使得他们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在授课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五(4)班学生相比于他们之前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具有机动性与灵活性,回答问题时用字用词逐渐显现出多样化,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回答,笔者发现他们回答中的亮点越来越多,生成的新内容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使得课堂越发多彩,课堂整体氛围也越来越好。

3.同一个“中心”,系统思维

传统英语课堂的授课形式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学生思维被教师带着走,他们的思维不能得到解放,往往遇到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时,教师所问的What can you see from this picture学生都会磕磕绊绊很久才能表达完整,没有多彩的用词,没有丰富的联想,就图论图的平铺直叙使得课堂氛围枯燥紧张。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听力和阅读方面不尽如人意,口语和写作的能力更是乏善可陈。

笔者通过“异口同心”的训练方式希望在这几点上做出改善,具体的对比过程为:在学期前与学期末分别设计一份口语卷(看图说话题),对两个班的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口语考查,并且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记录且统计成表,对比分析“异口同心”训练方法的效果,学期末的统计信息见表2。

五(4)班学生在运用“异口同心”训练法之后,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飞跃,尤其在与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高频词汇与高级词汇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日前所学与近期所掌握的内容,而是在平日的学习训练中把之前所学所用潜移默化地吸纳、提取并且使用在了学期末的口语考查中。五(4)班的学生在描述时加入了许多形容词、关联词,句式也非常丰富,各种精彩的表达让人感到惊喜。平日的课堂氛围与学习热情也与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产生了正相关。数据统计与课堂实践均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异口同心”的训练方法为这个良性循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思想上做到“一切与我有关的东西,都有我的原因”,所以不要主观逃避,客观地在学生思维固滞的表象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诱发源头,尽管学生没有将被动接受归因于教师方面,但不等于教师课堂教学真的完美无瑕。学生还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个性的张扬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来实现。及时地从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弊端,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善。

笔者通过口语考查、调查问卷与课堂形式转变等多重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实验班一个学期的训练,结合实验班与未实验班问卷与口语卷的反馈信息,判断“异口同心”训练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强,实验班学生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浓厚,能有效地把语言知识融会贯通,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各方面的语言技能都有明显提高。

笔者借此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探寻,探寻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与思考、表达个性与想法的正确途径,也希望能为提高英语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率,为改善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跟着爸爸去出差 下一篇:我家的房子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