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僻乡村起步,中国小伙登上哈佛演讲台

时间:2022-10-23 10:38:16

从偏僻乡村起步,中国小伙登上哈佛演讲台

2016年5月26日上午10点,美国哈佛大学,户外演讲台上一个阳光帅气的中国小伙儿正发表演讲:“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办……”这个小伙名叫何江,来自中国湖南一个偏僻乡村。作为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子,何江无疑是千千万万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他是如何从一个偏僻山村走向哈佛的?他的成功能否复制呢?日前,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农村老爸新观念:

让打工挣钱不如陪孩成长重要

1988年3月,何江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南田坪乡。他家所在的村子特别小,而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两年后,何江的弟弟降生。父亲何必成和母亲曾献华以务农为生,家里种了十几亩水田,还喂了几十头猪。

因为经济欠发达,当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很普遍。何江兄弟俩却很幸运,因为父母一直都在他们身边。看到别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何必成对妻子说:“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我们照顾,孩子的教育更不能荒废,因此我们得留在家里。”何必成是村里青壮年男子中唯一没出去打工的人。接受采访时曾献华还对丈夫的这一决定满怀敬意,说:“必成家庭观念重,认为不能为了打工挣钱就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果上不能养老,下不能顾小,即使赚到钱也得不偿失。”如此一来,夫妻俩只能靠十几亩水田和养猪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何江和弟弟过得却很快乐。那时,每晚临睡前是兄弟俩最幸福的时光。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在外忙碌一天的爸爸会给哥儿俩讲故事,几乎一天不落。就着昏暗的油灯,父亲讲得抑扬顿挫:“西汉啊,有个读书人叫匡衡……”父亲的肚子里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好好学习。它们像暗夜中的萤火虫照亮了两个孩子的天空。小何江曾天真地问父亲:“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啊?”何必成告诉儿子,那些故事都是他通过看书学习才知道的。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我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了好几年,其实好多故事是我现编的,我是希望兄弟俩能好好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曾献华为孩子做得最多的是陪伴。何必成白天出门干活,晚上才会回来,照顾兄弟俩的任务就落在了曾献华的肩上。曾献华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缝补衣服针脚匀实,兄弟俩虽然没多少新衣,但总是穿戴整齐。而且,她性情温婉,说话轻声细语,从不打骂孩子。所以,直到现在何江有什么心事还总是第一时间跟妈妈说。

何江就读的村小学很简陋,名叫烛山小学。儿子放学了,曾献华准时守在书桌前做针线、织毛衣、剥豆子,同时陪儿子做功课。她对何江说:“江伢,你读我听。”何江就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妈妈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破旧的土坯房里,读书声琅琅。曾献华说:“我看不懂的就问江伢,江伢每次都能给我讲得头头是道。那时候我就觉得儿子不一般。”

何江在班上是年龄最小的,比很多同学要小两岁,但他学习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能获得“三好学生”奖状,把家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

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孩子常有新衣穿,过年了父母还从外地带回来礼物,后来很多人家建起了楼房。何江很是羡慕,问父亲:“爸,他们的新房子真好看,我们家什么时候也盖楼房呢?”何必成说:“房子破旧不要紧,等你走出去了,会看到比他们的房子更好看的楼房!”何江便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直到1995年,何江家才拆掉土坯房建了砖瓦房,但也只是建了个主体结构,没有像大多数人家那样里里外外贴瓷片搞装修,而是用白灰把外墙粉刷一下就停工了。何必成告诉何江,要省钱供他兄弟俩读书。曾献华也说:“房子简陋一点没关系,以后有钱了可以再修,但孩子的读书期如果错过了,纵然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

农家汉子的理想:

让儿子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

上初中后,学校离家十几里地,何江骑自行车翻山越岭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他那个学校很简陋,曾经因暴雨垮塌过,甚至连那里的数学老师都是一个屠夫兼职的。但何江对这一切都不在意,一心都在学习上。读初一初二时,班主任唐剑老师很喜欢他,对他特别好。

3年初中,何江没迟到过一次。2002年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南省重点高中――宁乡一中。

2002年8月底,爸爸送何江入学时,看了他的新学校,激动地对他说:“江伢,你这个学校真大、真好,在这里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

刚入校的何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在1000多名新生中排180多名,被分到了普通班。第一个周末回家,何江对父亲说:“我在初中的时候总是考第一,现在进了一中,排名落到了180名之外,而且我英语不好……”何必成开导他:“江伢,你以前是在一个小水塘里,你稍微努力一些就能比别人更优秀;但上了一中,就像进了一个很大的水塘,而且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优秀孩子的大水塘,你不出色也很正常。但读书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你要想出色,就得更加勤奋地学习。”听了父亲的话,何江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为此,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早读,晚自习最后一个离开。他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差距巨大,主动向英语老师谢芳请教。谢老师给他支招:“去买一本你喜欢的英文大部头小说,反复读反复背,英语一定能学好!”

何江第二天便去书店买了一本英文版的《飘》。同学们看他读那么厚的英文原著,都很吃惊,问他:“你什么时候能读完?”何江笑笑:“我们打赌,我一个学期一定读完。”果然,他做到了,一个学期不但把《飘》读完了,还能背诵很多段落。了解何江的同学都这样评价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又有足够的毅力去弥补,所以他的进步非常快。”

第一个寒假,何江回家后向父亲报喜:“爸,调班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一,被调到了重点班。我还用英语组织了几次班会,班主任龙老师还让我们成立了一个英语小组,我当组长。”何必成听了,欣慰地笑了。

那时何江和弟弟的学费及生活费一年加起来要1万多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何必成听说当地捕鱼队招人,便前往应招。进入捕鱼队以后,每年9至12月他便跟随捕鱼队到江西、湖北等地捕鱼。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还不错。

何必成在外辛苦劳作,曾献华在家操持家务,两个孩子能读书成才,是他们最大的动力。而当时,跟何江同龄的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无心学业早早辍学,有的随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无所事事走上了歪路。父亲经常鼓励何江:“诸葛亮从南阳一座茅庐走上了群雄争霸的舞台,韩信曾穷得饭都吃不上,但后来协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朝。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有才能的人终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何江深受鼓舞。

2006年,何江从宁乡一中毕业,顺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大一入学后不久,进入初冬,天越来越冷,何江的脚上却还穿着夏天入学时穿的凉鞋,几名同学便集资买了一双300多元的球鞋送给他。何江很感动,打电话跟父亲说了这件事,爸爸教导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大家。”何江激动地说:“对呀,那我就教会大家做100道数学题吧!”在与同学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何江感受到了温暖,也感受到了快乐。后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他带头捐款捐物。

大一寒假,回家后何江告诉父亲:“我想申请读哈佛。”何必成有些惊讶,觉得哈佛大学是世界名校,不是想上就能上的。直到看见何江开始认真准备出国事宜,还分秒必争地学习英语准备考托福,他才意识到儿子是真的决心要上哈佛大学。那段时间,何江目标明确,心无旁骛,学习效率奇高,仅寒假9天时间就背了近9000个英语单词。

因为学习努力,直到大三,何江的考试成绩一直稳居年级第一。一天他给父亲打电话,声音中透着骄傲与自信:“爸,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拿到‘郭沫若奖学金’了!另外,哈佛的申请过了一关。”当时,他已经向哈佛大学提交申请,并在SAT1考试中取得了2300分的好成绩。直到此时,何必成才真的相信儿子要去读哈佛大学了。

来自乡村的孩子,

在父母牵挂中登上哈佛演讲台

2009年,何江终于等到了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向他发出的邀请,而且是硕博连读。相比其他出国读书的孩子动辄上百万元的留学费用,何江仅准备了1万多元单程机票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出发了。他申请到了足额的奖学金,不需要家里负担学费,反而还能寄钱供弟弟读书。

刚到美国时何江有些不习惯,他用skype电话软件给家里打电话:“爸,这里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随处可见,他们说不定会跟你在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我真的有点不自信了!”何必成一听哈哈大笑:“江伢,你能到美国去读书,多少人能做到呢?哈佛牛人肯定多,但我儿子也不错啊!”妈妈在一旁听了,问他:“这些大人物是说你不行呢,还是说你不错呢?”何江说:“他们跟我在一起,倒没说我不行,而是时不时鼓励我一番,对我说‘Good Chinese’。”曾献华便说:“对呀,我就一直觉得你不错呢!”妈妈这句话,让何江一下子想起了他小的时候,妈妈也总是这样鼓励他。这让他一直以来都很自信,都觉得自己不错。于是他对妈妈说:“妈,我知道了。”放下电话那一刻,所有的不自信,都在他心里一扫而光。

至今谈起这段经历,何江还无限感慨:“那么多年的求学生涯,我一直认为自己不错,因为妈妈总是不吝表扬我。某种意义上说,我妈就是一名教育专家啊。”

哈佛大学里中国学子很多,大家在一起时自然用母语交流,很难找到机会练口语。何江为了有机会多练口语,在得知哈佛的本科生要招辅导时便去申请。他对父亲说:“当上辅导员,我就可以跟本科生练口语了。”父亲夸他:“江伢是最会动脑筋的,走遍全球都不怕!”何江不无自豪地对笔者说:“我爸虽然不能在学习上给我提什么意见,但他总会鼓励我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这一点很重要。”

从研二开始,何江就担任了一栋本科宿舍楼的辅导员,后来还干脆搬进了本科生宿舍,和学生一起吃住。这样,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就从中式思维转到了美式思维,到读博的时候,他的口语水平已经能给哈佛的本科生上课了。

父母对于何江在美国的各种事情都很好奇,经常问他吃的是什么菜,住得好不好,房租贵不贵,平时玩什么,美国好不好。何江知道,父母之所以会问这么多问题,是出于对他的牵挂。

有一年放假,何江到马萨诸塞州的Cape Cod游玩。他十分喜欢那个海港城市,打电话对父母说:“等学业完成了,我一定接你们来美国一趟。”

2014年,何江用上了微信,马上教会了父母。他用微信与父母沟通,视频连线,语音聊天。他把自己跟老师、同学的合影发到朋友圈,让父母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通过微信朋友圈陆续了解到:儿子要出书了,儿子跟几个好朋友骑自行车去郊外玩了,儿子回国到清华大学演讲了……看着何江的照片,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看,江伢在美国挺开心,好像还长胖了。”

2015年,何江把他和3位教授的合影发给父母看。其中有一张照片,他把自己的脑袋伸进一个黑盒子一样的机器,旁边是他的导师庄小威院士,几个人笑得很开心。何江告诉父母,庄教授非常欣赏他的勇气,说他从不畏惧困难,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己。父母听了,都为他感到骄傲。

同年8月,何江写的英文著作被欧洲最大的出版商接收了。他忍不住激动,通过视频对父亲说:“虽然离发表还有一段距离,但总算完成了重要的一步。”父亲也很激动,说:“江伢,很棒,会学习,也要会玩,学成以后回来报效祖国。”何江打心眼里感谢父母,说:“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含着父母的心血,无论我走多远,父母都是我最想分享的人。”

2016年春,何江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他想在毕业典礼上登台演讲,但又不敢报名。一天,他遇到他的一位美国教授,无意间提起这件事,教授轻松地对他说:“Jiang,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丢脸的。”

在决定报名演讲的前一夜,何江通过微信视频跟父亲沟通,父亲问他:“江伢,你紧张不?”何江老实回答:“紧张,我都几天没睡好觉了。”父亲一听,说:“孩子,不要紧张,你就当在家乡的山坡上对着那些树木说话好了。”何江一听豁然开朗:是啊,自己患得患失才会紧张。演讲只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经历,过了那半个小时,人生依然会继续。这样一想,他的心里平静了。

报名后,何江经过3轮测试与选拔,击败了哈佛商学院诸多演讲高手,最终正式入选。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何必成夫妇既意外又欣喜。

2016年5月26日上午,何江登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成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位登台演讲的中国学子。他在演讲中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讲了父母对自己的独特教育,台下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目前,何江已从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毕业,被授予博士学位,并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前往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方向是3D打印人体肝脏。

何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毅力与决心,哪怕是从最偏僻的乡村出发,也可以走到世界顶尖学府。说到家庭教育,何江给家长们提了两条建议:一是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路;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缺失父爱母爱。

上一篇:从今天起,不怕数学 下一篇: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