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动”为导向 提升高中数学实效

时间:2022-04-23 06:23:10

坚持以“动”为导向 提升高中数学实效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的内涵应涵盖学生的表现,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即要求学生“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说,学生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思,学生想”这些隐性的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46-01

“让学生动起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部分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的内涵应涵盖学生的表现,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即要求学生“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说,学生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思,学生想”这些隐性的动。

正确理解“动”的含义是使课堂真正“动”起来的前提。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应是本质的教学。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除教授数学知识外,还有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只是手段,学生思维的“动”才是最终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就要理解“动”的含义,做好学生思维的“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动”呢?笔者做了以下几项准备:

一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可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可以说,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课是低效的课。而学生能否启动起来,关键取决于教师。很多的教师认为,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行了。但事实上,讲授只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教学方法。从某个角度看,“满堂讲”的教学方式折射了授课老师的胆怯与不自信,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与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能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做到眼里有学生,在备课中不仅要设计如何讲,而且要设计如何学。

二 设置问题探索,引领学生“会动”

课堂上,学生的“动”不应是盲目的、随便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有序的,这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动”的最基本而又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设置问题,学生有了思考和讨论的载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然就会“动”了。这里的“问题”不是指狭义的“数学问题”,而是指广义的能产生思考价值的“各类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三 课前充分预设,不怕学生“乱动”

不少教师不愿让学生多“动”的原因之一是怕学生“乱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超出教师所想,不按教师设想的套路来,其结果是课堂的时间被无形地耗掉,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还可能出现教师不能迅速应对而“挂黑板”的现象。但教师不能因为怕而不为,动态、生动的课堂是离不开教师课前充分预设的,有了多维的设计,即使在课堂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地引导,最终回归与书本有关的知识内容。事实上,只要课前工夫下得深,对每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能应对自如。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培养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所以,课前的充分预设能大大增强教师自身的底气,也就不怕学生“乱动”了。

四 及时表扬肯定,激励学生“想动”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发言的主动性越来越低,这里除了学生的心理原因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容量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将教学目标锁定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堂上只是忙于讲授。甚至有的学生举手了,教师却视而不见,时间长了,学生当然就没有了自己表现的积极性。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仅仅是换了一位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却是热情高涨,显然这与教师的积极调动是分不开的。所以,每当学生展示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成果及时做出点评,对于其中正确的成分要表扬,给予肯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愿意“动”,而且会有很高的积极性来学习。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对学生的见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的“动”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的... 下一篇:关于提高学生物理阅读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