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在巴黎不再“MONO”

时间:2022-04-23 06:12:47

【摘要】熬粥的时候,我说:“来点音乐吧。” “萨克斯还是大提琴?”大平说,“这两天不知咋弄的,脑子里反复轰鸣的就只有一首歌曲——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

大平病了。

在电话里听见他比蚊子的嗡嗡声还要虚弱的后,我翻出几种药片,装了一包,坐了两个半小时的三种车辆组合(郊区快线、地铁和公交汽车)去表示慰问。

那时我住在距巴黎市区六十公里外的郊区。而大平因为课余要在市区的餐馆打工,为了方便就住在市区。在巴黎语言学校学法语时,大平和我同过三个月的班。班上只有我们两个中国人,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大平独自躺在7平方米的小阁楼的床板上,1.82米的个儿蜷在被子下,瘦骨突起的关节部分把被单顶得像峻峭的山峰一般,半截腿露在被单外像光秃秃的山梁,裸在袜子破洞外的大脚拇指惨白。

他说,两天了,就喝了几口自来水,你帮我熬点儿粥吧。

熬粥的时候,我说:“来点音乐吧。”

“萨克斯还是大提琴?”大平说,“这两天不知咋弄的,脑子里反复轰鸣的就只有一首歌曲——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

他居然气喘吁吁地哼出了声,但多处降了半音,还有点跑调。

那是儿时在小学校里,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时,我们曾经反复唱过很久的一首老歌。虽然那时还不尽明白歌词的真义,但知道唱它的时候表情一定要悲痛,最好伴有眼泪。

大平赴法国前是中央民族大学作曲专业的高才生,哈尔滨的满族人。因学业出色,毕业后即留校当了作曲系的老师。他当年放弃首都,放弃做教授的前途,只身来到巴黎,只因为一个“据说”——据说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往下倒一盆水,如果刚好淋到十个人,他们中就有九个是艺术家,而其中五个必是音乐家。

大平在巴黎五年了。在一个以音乐为自由职业的国度,一个尚未出道的外国留学生在这里的谋生求学本身就是一门残酷的艺术。

当生活由梦幻咏叹调渐缓进入悲怆交响曲的时候,才发现梦的乐谱在大提琴忧郁的低咽中已经失落。

大平后来写了部毕业作品《mono》(独白),一首加有配器的大提琴独奏曲。据说那天在学院演奏大厅里演奏后,他获得了所有毕业作品中持续最长的掌声。

大平却说,这是那个国度的人们惯有的尊重,不是理解。

后来,他的法国教授想要他把这首《MONO》交给巴黎的乐队演奏,出价不菲。

大平说:“我在教堂角落的长木凳子上跪出来的这玩意,谁‘MONO’得了?”那时他在餐馆打半工跑堂,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系读电声乐配器的硕士。巴黎餐馆午休的两小时是要关门的,他没地儿去,而教堂那会儿又没什么人赶他走。他几乎天天中午就在教堂里圣母玛利亚那博大而空洞的慈悲关怀下,暂时解脱一会儿负重的心灵。

病好后,他用小提琴拉给我一个人听了,就是那个孤独悲壮、如述如泣的《MONO》。他没有任何解说,只让我自己去感觉。我不知道那些音符是怎么组合在一起,而且还变得如此富有情感。我不懂音乐创作,但还是听出了四个章节,从激情澎湃、蓝色梦幻、孤独挣扎到忧郁咏叹,时而如高山瀑布直泻而下,时而如峡谷小溪婉转流淌,时而似滚滚长江热情奔放,时而似忧郁黄河呜咽低徊……

我的抽泣声成了那首独白的“配器”音符。我想我是被音符中流淌的生命征服了,一曲留学生活的独白,一个在两种文化冲突中挣扎的灵魂。

音乐是什么?也许不过是一种情绪的流淌。就“流淌的情绪”而言,音乐与诗歌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生活的凝练。音乐是一种要你去随心感受的东西,就像生活,带给你的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个了无止境的种种感受。无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悲怆或是喜悦,或者是别样的情绪。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回到北京。一天凌晨2点,突然接到大平的电话。他正驾车被堵在巴黎市中区的路上,说是和朋友约好去凯旋门的路边酒吧喝一杯。刚才不经意地哼了一段老曲子,是这曲子让他想到了远在北京的我。他说,你猜猜是什么曲子?是《MONO》,还没等我回答,他那边已经又哼上了。我说你家伙很自在嘛,看来你如今活得不“MONO”了?分享感受嘛,他说。两年前,他和朋友承包了一家小旅店,主要接待赴欧来法的中国游客,也兼做旅游与留学中介,很红火。聊了一会,他说车道通畅了,于是跟我“AUVOIR”(再见)。在我的睡意朦胧中,大平哼着《MONO》中的那段“蓝色梦幻”曲,把着方向盘,继续爬行在巴黎霓虹灯下的水泥路面上了。

上一篇:“使用英语教授科学课”活动在京举行 下一篇:新东方教育在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