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曲一起happy

时间:2022-04-23 03:29:52

【设计理念】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过:“光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优秀作品熟悉一下,就够你忙的――即使把你的生命延长一百倍,也还是不够。”古今中外的音乐名曲浩如烟海,学生能演唱和演奏的只是沧海一粟。借助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内存”,开阔音乐视野,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多聆听世界名曲,犹如阅读一样,已成为一个人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标志之一。

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听”。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单纯的听显得单调。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借助声势动作、律动表演、歌唱、乐器演奏、图形谱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参与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把音乐“听”进去,同时调动思维、情感、个性一起参与音乐欣赏,能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逐步做到能跟着音乐哼唱主题,并且记住音乐主题。

2.借助图形谱欣赏音乐,在聆听中分辨乐曲结构。用各种方式跟着音乐一起演奏、演唱、律动表演等。 3.对音乐欣赏活动感兴趣,愿意主动探索音乐。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游戏导入:杯子歌

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视频――《杯子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看到同学们张大的嘴巴,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里面整齐划一的动作所震撼。的确,偌大的体育馆,几千个人边玩杯子边唱歌,歌声、动作、杯子发出的节奏融为一体,的确让人非常激动。

师:看到你们兴奋和欣喜的表情,大家一定想试一试。好,我们边念口诀边来玩一玩。

出示节奏型,边念节奏边徒手练习。

X X | X X | X X | X O |

拍 拍 右 左 拍 拿 放

用杯子玩节奏,速度由慢到快。

拍――拍手,右――右手拍杯底,左――左手拍杯底,拿――拿起杯子,放――放下杯子

【在音乐喜剧片《完美音调》里面,Anna Kendrick用杯子伴奏唱的那首When I’m gone,获得了众人的青睐。随后,这首歌曲和用杯子伴奏演唱的形式风靡全世界。我用这首歌曲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视频中的速度比较快、变化多,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我放慢了速度,简化了节奏与动作,从徒手练习开始,并辅之以“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动作,从而获得了整齐完美的伴奏音色。】

二、欣赏第一部分a乐段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段用杯子和手合作表演的“完美节奏”。现在,老师慢速哼唱一段旋律,你们用杯子来给我伴奏。(教师哼唱a乐段)

师:在这段旋律的下面,我们看到四个图形,表示我们刚才反复演奏了四遍这样的节奏。这也告诉我们这段旋律一共有四句话。

师:现在,我们稍微加快点,再来试一试。

师:现在请大家跟着录音试一试,音乐的速度有点快,我们的动作也要快一些。(播放音乐,学生练习)

师:出示谱例,跟老师模唱。唱好节拍重音,唱准多次出现的附点节奏,唱出音乐的推动感。

师:第四句的节奏比较密集,请你用手中的杯子为该乐句重新创编节奏。例如:手指轻弹杯壁,发出轻巧有弹性的声音。

出示图谱(见下图1),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a乐段宽松与密集节奏型交替出现,连奏与断奏有机结合的特点。

【在学生学会用杯子敲击X X | X X | X X | X O |的节奏,获得整齐划一的音色时,他们是兴奋的。但是节奏和动作的交替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教师用很慢的速度哼唱旋律,然后逐渐加快速度,最后让学生跟上音乐,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加大难度。这既是动作练习过程,也是聆听和熟悉旋律的过程。对学生来讲,“聆听”是认识和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旋律,学生在最后环节跟老师模唱歌谱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些。在学唱歌谱后,老师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引导学生发现第四乐句密集的节奏与前三句不一样,请学生自己用杯子创编节奏为该乐句伴奏。最后出现图形谱,将音响“视觉化”。a乐段旋律优美,在有规律的节拍重音和附点节奏的伴随下,时而宽松、时而密集的节奏型交替出现,时而连奏,时而断奏的旋律有机融合。让学生用杯子节奏为乐曲伴奏,丰富和增强了他们对色彩浓郁的匈牙利吉卜赛音乐风格的感性经验。】

三、欣赏第一部分b乐段

师:看图谱,欣赏b乐段。找出音乐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是用什么图形表现的?(图形见下图2)

师:大家发现第三乐句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变――慢了!图形谱上用“双波形”来表现的。第四乐句有三个很强的音,图形谱上用“爆炸形”来表现,然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和力度继续演奏。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杯子来表现音乐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分组跟音乐演示。例如:慢速的地方将杯子轻轻拿起在空中画一个圈,然后放下。重音的地方我们可以拍三下手。

聆听音乐,完整表现。

【第一部分b乐段在切分和附点节奏的伴随下,时疏时密的节奏和时快时慢的速度推动着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在连续出现的切分节奏中,音乐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回到原速,在强奏中将音乐推向高潮。音乐变化很大,教师用图形谱引导儿童关注音乐的变化,借助图形谱帮助他们记忆音乐的变化,以便他们能够完成跟着音乐演奏、背唱音乐和根据音乐变化进行创编等活动。】

四、简介作曲家和曲名

师(出示勃拉姆斯画像、国籍和姓名): 我们刚才欣赏的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就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他一共创作了21首匈牙利舞曲,这是第五首,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首。

学生齐读课题:《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师: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对其进行整理记录。他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乐曲,虽然名为《匈牙利舞曲》,但实际上是融汇了匈牙利、吉卜赛两种民歌和舞蹈音乐的混合体。时而忧郁、时而欢乐、时而缓慢、时而疾速是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

完整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徒手演奏杯子,再次感受乐曲时快时慢,时强时弱的特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在这里,教师出示作曲家画像加两个关键词“德国”和“勃拉姆斯”,契合了“简要”和“有代表性”的要求。对于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学生在前面的“随乐演奏”中,已经初步感悟了,这里又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接着让学生再次聆听,只是将原来用杯子演奏改为“徒手演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静心欣赏音乐,全身心浸润于音乐的变化之中。】

五、欣赏歌舞片段,学几个舞蹈动作

出示吉卜赛大篷车和服饰图,通过几个关键词了解这个神秘的民族。

关键词1:流浪。吉卜赛人的祖先居住在印度一带,大篷车带领他们开始了充满神奇和浪漫的流浪之旅。现在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关键词2:称呼。吉卜赛人是英国人对他们的称呼,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你们看,他们服饰上层叠的蕾丝和鲜艳的手工装饰等,被称为波西米亚风,这是当今时装界的一种潮流。

欣赏吉卜赛歌舞片段,感受吉卜赛舞蹈热情奔放的特点。

学几个舞蹈动作。如:甩裙子、快速抖动双脚、双手上举捻指等。

【神秘的吉卜赛民族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本环节通过吉卜赛风情图片和几个关键词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接着学跳几个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这个民族,感受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

六、欣赏第二部分

出示C乐段图形谱(见下图3),引导学生用吉卜赛舞蹈动作表现。

为C乐段旋律创编歌词。

男生:创编8个字的歌词。(如: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女生:创编2个字的歌词。(如:嗨嗨)

出示d乐段图形谱(见下图4),引导学生继续用舞蹈动作表现。要求动作与音乐吻合。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旋律的对答,为d乐段旋律创编歌词。

男生:编创四个歌词。(如:请你跳舞)

女生:编创七个歌词。(如:我们一起跳个舞)

边唱边表演,完整欣赏第二乐段。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先前学习的吉卜赛舞蹈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在学生熟悉乐曲旋律后,再引导其根据旋律编创歌词,表现群舞的热烈与欢腾。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加入歌词演唱可以让学生牢记优美的主题。】

七、欣赏全曲

看图形谱,欣赏全曲。了解全曲为ABA’,三个乐段。

比较欣赏第一和第三部分,找出异同。如:反复的次数不一样;第三部分后边有一个尾声。

师生根据音响将第三部分图形谱补充完整。

【在熟悉了第一、二部分旋律后,加入全曲的欣赏。学生很快发现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三段体。然后又让学生对比第一、三乐段的异同。对比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音乐表现手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最后师生合作,根据第三乐段的音响,对照第一乐段,将图形谱补充完整。】

八、拓展延伸,随乐游戏

师: 大家一定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今天,老师希望大家跟着音乐玩一玩这个游戏。

师: 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三种角色:老鹰、鸡妈妈和小鸡。第一乐段将要安排这些角色出场。我们再来听一听第一乐段,哪一句适合哪个角色出场?请大家自由想象,并在图形谱下方,贴上相应动物的头饰。(学生细化讨论,完善音乐游戏脚本)

第一、二乐句:母鸡出场,兴奋地;第三乐句:招呼小鸡;第四乐句:小鸡出场。

第一、二乐句:母鸡带领小鸡;第三乐句:老鹰出场,母鸡小鸡蹲下;第四乐句:老鹰发现鸡群。众角色迅速变成游戏队伍。

学生带上头饰随乐表演。当听到音乐的提示,相应的角色才能出场,否则停在原地。

第二乐段表现追逐。音乐快速的地方可以追逐,音乐慢的地方必须停下来。如: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老鹰盘旋离开,母鸡带着小鸡高高兴兴回家去。

提示:音乐游戏与活动的区别在于,游戏要听从音乐的指挥,根据音乐的变化安排情节,注意动作与音乐的密切结合。

【在该环节中,乐曲不再是欣赏曲目,而是游戏的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仔细聆听音乐,对音乐产生的变化用熟悉的角色和情节做出敏锐的反应。】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

上一篇:因材施教顺学而导会意得言 下一篇: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