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低碳经济区域分工布局和政策扶持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23 02:21:52

河北省低碳经济区域分工布局和政策扶持问题研究

一、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河北省重点的“三高”行业发展要求实现低碳模式。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以钢铁、石化、建材为主。2010年,河北省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且三大产业仍然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粗放外延式生产为主,既增加了对资源的耗费,又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河北省资源约束和改善能源结构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河北省能源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据统计,2009年河北省能源产量为6879.85万吨标准煤,消费总量为25418.79万吨标准煤,远远超过生产量。虽然我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储量偏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多,资源约束十分明显。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据测算,2011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24228.2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2.0:54.1:33.9。可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西方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30:65,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二、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首先,我省有丰富的新能源。据统计,河北省的风能资源可开发总量超过2100万千瓦,农作物剩余废弃秸秆量每年超过1200万吨,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

其次,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等红色旅游资源,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海关、直隶总督署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张承森林草原、白洋淀等生态旅游资源,北戴河、黄骅等滨海旅游资源。

再次,我省有利用新能源发展经济的基础和经验。近几年我省新能源装备的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保定英利、中航惠腾等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承德的风电基地、石家庄的垃圾发电厂等在新能源的利用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最后,“三高”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开滦集团对采煤及煤化工产业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再利用,形成多条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条:抽取煤层间的瓦斯,用于工业发电和民用燃气;利用煤焦化过程产生的煤气制取甲醇并延伸制取高级化工材料;利用煤矸石发电等,都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开滦集团2009年投入4.2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却实现综合收入20多亿元。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第一,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从当前来看,钢铁、石化和建材行业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河北省拥有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52家,仅21家钢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其他多为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争资源、争原料、争市场现象严重,不仅严重浪费资源,也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建材行业也是如此,河北省80家有窑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不到60万吨。

第二,低效企业众多,创新能力低下。对我省来讲,改革开放以来,行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企业产品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如2009年我省石化行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30%,与全国的5.62%相差许多。此外,我省部分行业工艺和装备落后,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也影响能源的节约利用,所以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据测算,河北省的煤炭利用率为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先进水平15个百分点。可见,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第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我省新能源产业的不利因素,首推“风电消纳能力不足”。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风电装机280.2万千瓦,其中不能并网的超过一半。光伏发电也存在着设施造价较高以及价格机制尚未形成等不利因素,导致新能源不能充分利用。

(三)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

一是国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要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至45%。再加上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这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二是国内外有关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不断成熟,如大容量整机调速节电技术、光电互感技术、复合光电缆技术、风电整机工程技术、风电控制工程技术等,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利用提供条件。

(四)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河北省在低碳经济的许多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多是点和块的试验,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如河北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水泥和玻璃企业配套或上余热发电项目,但是项目投入运行后,余热发电上网、并网存在一些问题,和电力部门沟通、协调的渠道不畅通。此外,河北低碳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主要依靠政策投资和国际机构贷款,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的缺乏。由于河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许多城市政策的缺失,高层次科技人才往往会选择北京、天津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导致河北省环绕的高科技院校数量很多,但真正创新的人很少。此外,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也很缺乏。从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来看,我省2010年R&D占GDP比重仅为0.76%,不及全国平均值的一半;而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不能满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

首先,河北省的煤炭、钢铁、电力、水泥、陶瓷主要集中在唐山、邯郸、邢台,石油主要分布在沧州,因此我省的重化工业可以重点放在这四个城市,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其次,张家口、承德、沧州和秦皇岛沿海地区的风能、张承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再次,河北平原地区地域广阔,粮、棉、油等产量在环渤海地区仅次于山东,从而在石家庄、衡水、廊坊、保定可以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纺织、医药产业以及生物能产业。最后,保定、承德、张家口、秦皇岛、石家庄等地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发展相关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

(二)引进、利用京津的高科技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河北省支柱性企业由高碳型产业向低碳型产业转变

一方面,充分利用京津高科技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北京、天津是创新资源和高科技技术最丰富的地区,但是受土地、商务成本等因素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向外转移扩散的趋势。而我省内环京津,有很大的地理便利性,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商务成本较低,可以说是京津高科技产业转移的首选。因此我省的主导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引进的高科技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对现有企业进行系统分析、工艺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节能减排,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省主导产业的产能增加,靠出口消化过剩产能客观上难以实现。因此可利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好时机,进行河北省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淘汰已经落后的产能。近几年我省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力度很大,2010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炼钢346万吨、炼铁1181万吨、水泥1314万吨、平板玻璃474万重量箱。淘汰落后才会更好的激励其他企业,才可以真正促进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因此今后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另外,加大对我省企业的整合、兼并、重组,重点发展像河北钢铁集团、冀东发展集团这样的大公司,利用规模化的优势才可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降低能源耗费和能源的重复利用,真正实现向低碳的转变。

(三)完善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

第一,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如上所述,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很大,涉及企业众多,对相关产业影响较大,而省政府却没有明确补偿政策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企业有意见,职工思想也不稳定,如果淘汰的过多,也会影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该一方面对于被淘汰的企业进行补偿以稳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合理布局、控制产能的前提下,有选择的让部分没有被淘汰的企业进行改造,以保证不影响市场需求。节能减排也是如此,只有惩罚措施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配套政策,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材行业是我省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艰巨而潜力巨大,可以考虑对于利用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的企业免征所得税,或者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而利用余热发电上网的企业,可以考虑在用电低谷时期由电力部门按照相同的价格买入和卖出,用电高峰时期甚至可以买价低于卖价,而差价部分由政府对电力部门进行补贴,或者直接由政府购买,这样才会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第二,要制定优惠扶持的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国际与先进省市经验表明,只有高强度的科技投入才能带动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因此,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带动社会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尤其是已经具有优势的保定电谷、石家庄生物谷、秦皇岛数谷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河北钢铁集团、冀东水泥等支柱性产业,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据估算,以2010年的GDP计算,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河北年需资金189亿元,如果单靠财政资金支持很难实现。因此,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利息补贴或其他财政支持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上一篇:广东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