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发展过程中的对抗与调和

时间:2022-04-23 12:54:53

英美新批评发展过程中的对抗与调和

[摘要]在新批评派的发展过程中,其所形成若干理论并未完全斩断文学与现实环境的联系,而发展至后期维姆萨特等提出的“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的批评方法论却意图全然斩断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联系,然而正是这种“向心式”的批评方法论,使得新批评派研究文本时的实际操作方法“细读法”获得了方法论上的一定支持,但是,细读法又并未严格按照两种谬误的机械方法论来进行操作,其突破了两种谬误的禁锢而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是新批评派影响至今的重要因素。可见,新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这种对抗与调和的矛盾运动促成了其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新批评派文学理论;意图谬见;感受谬见;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I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1-02

新批评作为一个重要的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于二十世纪二十年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逐渐在美国文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在新批评派形成过程,自然是各种相关理论层出不群的过程,那么,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具体有哪些,这些理论方法与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否相调和,下文将作出简要的剖析。

一、新批评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若干理论并未完全斩断文学与现实环境的联系

新批评派的文学理论发端亦为致力于如何界定文学,瑞恰慈用区分来界定文学,他关注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文学体裁与其它体裁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关注于“文学作为一种人与现实环境的相关联的意识活动,文学与其他此类活动的区别,也就是说,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有什么特殊点。”。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点成为了新批评理论的特点,显而易见,新批评的理论一开始,并未回避与否定文学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新批评派将“诗”作为体现文学特异性最完备的体裁,而诗歌真理则是对客体的特殊知识。作为具有“认知性”功能的诗歌,则无法从根本上斩断文学与现实环境的联系,如若脱离了现实的环境,认知的对象便不存在了。

文学作为“一种人与现实环境相关联的意识活动”,且具有“认知性”,那么文学存在的第一性,即无须借助他者证明的最初最本真的特性,即“本体性”是什么呢?在兰瑟姆看来,本体论有两个含义:“诗自身是本体存在,诗的本体性来自于它能完美充实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布鲁克斯和沃伦也指出诗一方面自存自足,另一方面却又使我们‘更意识到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的理论观点前者与后者是存在着矛盾。如果他们的理论中第一条已然成立,就不需要第二条这种似乎犹疑不决的补充了。新批评派理论中似乎理直气壮地在宣称着文本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在理论中冲破“模仿说”的束缚,而在新批评派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其操作方法则表现出了与其为追寻完满而小心翼翼创建起来的亦是亦非的理论之间的不可调和。

新批评派为了追寻完满而亦是亦非的理论与其具体的方法论和实际操作方法有着对抗与呼应的微妙关系,因此,在研究新批评派发展时,不得不兼顾其批评方法论与实际操作方法。

二、新批评派所倡导的斩断文本与现实环境关联的批评方法论

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从一开始,就力图切断作者、读者与作品的联系,倡导从作品自身之中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后期,发展到维姆萨特与比尔兹莱的“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将新批评派的方法论观点明晰的表达出来。

意图相当于常话中的他已打算做好的事,作者内心的构思与计划。维姆萨特则认为“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他们将文学批评中的难题归结于批评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作者“意图”的束缚。他们认为文学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而来到世界上,即已经属于公众,而不再受作者支配了。

从意图出发,为何会产生“谬误”?维姆萨特与比尔利兹认为,意图虽然是创作的起因,但不应将其视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意图中必含有心理因素,这就决定了其不具备稳定性、在文本中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意义难以截然分开、作者的意图如果在作品中体现了,那么研究作品就足够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从“意图”出发的文学批评具有不稳定性、含混性、掺杂着心理因素。

维姆萨特在《意图谬见》之后发表的《感受谬见》一文中,对“意图谬见”做了更为清晰的陈述,他指出意图谬见是“将诗与其产生过程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使得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标准而流于主观的判断,这与新批评派倡导的科学分析方法相背离,因此被维姆萨特等人批驳。将作家创作时的个人经验与创作意图等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则新批评派所指的“意图谬误”的“禁地”。在具体的操作中,他们倡导将作家生平、生活环境、所持创作观等划分出文学批评的范围之内。

感受谬误,则力图切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感受谬见的含义是“将诗与诗的结果混淆…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即指批评家根据作品产生的效果尤其是情感效果来评判作品。读者感受亦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也很容易沦入新批评派避之不及的“相对主义”,这种脱离科学化分析的评判标准自然不可能被新批评派所容纳。新批评派认为将作品的判断标准放在读者心理中的而不是作品文本中的方法将导致批评的毁灭。比起其他派别在读者反映问题上的开拓,新批评派这种斩断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做法,使得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束手束脚,也使得其他学派对新批评派的挑战轻而易举,他们引用新批评研究文本时的话语来对照他们的“感受谬误”方法论,则发现在理解品评文学作品时,新批评派自身在具体实践中,无法做全然规避外部环境与读者感受带来的影响,(毕竟批评家自身也是读者,文本是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意义)这样,新批评的漏洞便曝露无遗。新批评派理论的含混与模棱两可至此彻底被打破。

至此,《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完成了新批评派对文学文本“向心式”方法论的理论说明。新批评派将自己的批评方法论清晰果断的呈现出来,彻底切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联。可以看出,比起在理论上的迂回犹豫来,新批评派在具体的批评方法论表述上显得自信心十足,然而,正是这种果断的方法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为新批评派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牵绊。

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这种明确的斩断了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联系的批评方法论,与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新批评的理论是相矛盾的,新批评理论中仍然关照着文学与现实的联系,而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的“向心式”方法论将新批评的具体实践手法引向文本细读,而文本细读过程之中,其实际操作并未完全遵循这两种方法论。

三、新批评派研究文本具体操作之细读法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并非是其“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的方法论产生后才出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处燕卜荪和布拉克墨尔就已经开始系统的研究细读法,而四十年代末细读法已近取得了不少成绩。可见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在方法论产生后的指导作用下形成的。“细读法”产生的时间早于“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其发展过程受到两种谬误将文本批评指向“文本”的“向心式”批评的支撑,但未完全按照方法论来斩断文本与外界的联系,并在两种谬误提出后,继续保持着其生命力,发展至今,仍然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

新批评派指出的“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存在的问题颇多,遭到的质疑不断,但对其“细读法”却无疑形成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支撑,而“细读法”自身又超越于这种方法论的局限,可见新批评派的活力所在。细读法“本身不一定受制于新批评的方法论,相反,由于诗的形式分析无法脱离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以追索诗结构中的意义,很可能越出两个意图的禁锢。”

“细读”指忠实于原作的阅读,然而它并不是一种割裂社会、文化与作者,割裂读者、作者与作品联系的封闭式阅读。布鲁克斯对“细读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文本研究中,布鲁克斯并未忽视历史传统与价值等的力量且意识到作者、读者、文本处于一种不可斩断的微妙关系。这样一来,这种实际的操作方法将新批评派从机械的方法论之中解救了出来。布鲁克斯总结自己细读法为立足文本,辐射读者感情和作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他这种不斩断读者与作者和作品联系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他不研究读者本身,而是研究作品使其产生的感受,不研究作者创作意图,而研究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

赵毅衡教授《重访新批评》一书中提到的几个例子,是新批评“细读法”在实际操作中未隔断作品与作者、读者,作品与外界联系的有力证据。如沃伦在分析《古舟子咏》时,无法绕开柯尔律治的生平和思想,他并未斩断作者与文本的关联,布鲁克斯指出,当我们在读《哈姆雷特》时,如果不知道当时复仇被视为与荣誉有关,则无法理解,可见他在分析过程中也无法斩断外界的历史环境与文本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理解评析作品,新批评的方法论在实践之中是无法恪守的,在实践中,新批评派不得不突破他们决绝的方法论,而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细读法”能够突破新批评派自身的局限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新批评的文学原理、方法论与“细读法”这种具体的实践方法,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是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实践方法的开始形成并不晚于方法论,而方法论形的过程中与形成后,与其文学原理、实践方法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对抗与调和的状态,这可以看做是新批评内部各因素的矛盾运动,并以此来推动新批评派的发展。

在新批评的关于文学基本性质的理论中,并未想要完全切断文本与外界世界的联系,而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则做了之关注文本的“向心式”引导,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论之间产生了对抗与冲突,体现了其理论的含混、不完备与方法论一刀切式的弊病,所幸,新批评派的“细读”这种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并未完全按照方法论的方向进行,在“细读”研究文本这种实际操作方法中,突破了新批评派方法论设定的限制,取得了一定成就,“细读”与新批评的方法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对抗,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批评文学基本性质的理论产生了呼应。综上所述,新批评派对抗与调和的矛盾运动,是新批评不断成长与壮大的动力。

上一篇: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浅谈 下一篇:论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问题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