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豫西古民居

时间:2022-04-23 12:17:38

灵宝市向南约5公里处有个杨公寨,它坐落于一个孤立的山顶上,四周全是深涧,相对落差在50米以上。山顶上是平坦的土地。杨公寨依悬崖边缘环筑,完整而独立。杨公寨是旧时代豫西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这里现存的两道青砖结构的寨门有两层楼高,寨门门额四周环绕着回形花纹。寨中小院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很多院门上方有前伸的屋檐和精美的砖雕装饰,其中几座院落的门前还立有小型石狮子或刻有荷、菊、梅花等图案的门墩,墙体上雕饰以梅、荷、石榴、蝙蝠或者福、寿等传统图案和文字,门窗上也有大量的雕花纹饰。

杨公寨的建造方位基本是坐北朝南,有两道寨门,还罕见地设有瓮城。第一道寨门为夯土筑就,门洞用青砖包砌,高约4米,宽约3米。留有木质寨门一扇,高大厚重,开阖自如。砖砌门洞内留有凹陷,门扇打开后,恰容其中,门道通行顺畅,毫无阻碍,在设计和建造上,既坚固宏伟,又灵巧细致。内外均有方形砖砌门脸,外墙门洞正上方镶嵌有匾额,刻有三个几何感极强的篆书大字,不少人看了,解释不一,推测是“杨公寨”或其他名号,这还有待方家确认。头门与二门之间是一块儿几十平方米的瓮城平地。向东有小道,沿寨墙而行。战时应当是作为迂回支援的交通联系道。第二道寨墙和寨门更加高大,现存残高约10米,墙体极厚。第二道寨门高度和宽度均超过第一道,也设有木质大门,青砖包砌门脸和门洞,外门脸完好无损,门洞上方镶嵌题刻“群峰耸秀”,提示周遭地貌,也能展现古寨主人的眼光和胸怀。内门脸已坍损不存。门洞内长度约有10米,笔直幽远,侧壁有辅窑,作藏兵洞。

寨中道路系统简洁有致,主路由南直街、中横街和北直街组成。再由其他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家,分开各户。寨中建筑非常密集,住宅群体根据与道路关系而定,各个朝向都有,不拘泥于定式。由于灵宝地处豫、陕、晋交界处,建筑形制和做法受陕、晋影响大:住宅用地和庭院都呈纵向发展、横向有限的纵长形,庭院压缩几乎成为天井,厢房都是单坡顶,坡向院内(豫西称为仄字房)。建筑高度较大,多为假两层,一层空间较高,正常生活起居使用。二层空间较低,储放粮食、木料、杂物。用材和装饰上也与陕、晋相似。但杨公寨和灵宝其他地方的民居一样,还保留有中原地带历史深厚、社会开明、经济富足的特点,建筑造型和细节古朴、厚重、坚实、细致,特别在装饰上繁简对比、手法大胆,精简得当、讲究品位,毫无夸耀之感。

在南直街西侧、中横街南侧有数处宅院保存完好,规格、布局、规模上各有特色,但又统一有序,在建造年代和修建方式上有很强的一致性。寨东南有一老人仍在居住的古宅,现只存东西厢房,土墙小门,非常简单,但进门正对的厢房山墙上却有巨大的“五蝠献瑞”砖雕影壁,气度非凡。木质的门窗、壁板古拙、雅致,这所宅子就是有“大清道光八年”题记的古宅之一。在南直街和中横街交叉的西侧,并列有两栋完好的大宅。它们的门楼、门屋、厢房、正房一应俱全,虽已年代久远,但仍坚固可靠,巍然屹立。庭院精致小巧,幽雅安静。卵石和砖瓦铺砌的图案精细、有趣。排水系统完整有效,毫无积涝。屋檐悬挑处为防止风吹雨侵,安装有特制的金属护板,现仍完好无损。在两所宅院正对大门的厢房山墙上,都有巨大而精美的砖雕影壁和土地神坛,形制相同而内容迥异:一个为抽象、简洁、规则的几何纹样;另一个为新奇、大胆的正圆多蝠吉祥图。古宅的墙体高大结实,砖墙砌工极细,砖缝考究,大面积实墙墙面平整如镜。住宅屋檐厚重有力,出挑深远,颇有远古之风,也尽显古寨当年的繁荣和气派。在中横街南侧有一组小宅:矮墙小门,非常简素。可在门头上有一带精雕门楣,趣味顿生,以少胜多,很有见识。寨中许多古寨门头都有题记,如“业精勤”“耕读传家”等,使寨中弥漫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寨子的东北部有一组宅院,今已破败。看起来就是当地古代建筑的典型剖面:墙体为外砖里坯,内埋木柱,屋顶为抬梁式构架,内部空间为两层,中设木质楼板。空间划分灵活,内虚而外实。寨子的北部建筑大多无存,仅存基石。从排列整齐的基石之间还能看到有石头铺装路面的北直街直通北寨门。在中横街北侧的寨中心还留有全寨唯一的古井,村民讲,以前北寨门上有戏楼,寨里人可以坐在水井旁,也是寨中唯一的公共空地上看戏、娱乐、热闹。

从中可以看出杨公寨中小院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一砖一木均显示出主人布置的精心。尤其是四合院的院墙经济地利用了房子的后山墙,进门迎面的照壁是利用了厢房的山墙。院子多是小型四合院,被称为“四水归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但对于生活在黄土塬上常年用水困难的百姓而言,这种结构形式的实用价值更大于象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寨子里的居民已慢慢迁出,现在只剩下7户人家,而且多是老人。大多数宅院成了无人修缮的危房。

黄土塬在季节的轮回里将黄又绿,苍茫一片,杨公寨在我们的视野里渐行渐远。历史在弃旧换新,就像江河季节的前行。杨公寨是旧时代豫西民居建筑独具代表性的一个缩影。也许,就在不远的一天,它会彻底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上一篇:从《救迷良方》看清代民间医学与禁烟运动 下一篇:陈姓入闽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