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挤新闻语言的泡沫

时间:2022-04-23 09:49:00

挤挤新闻语言的泡沫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用事实说话。与事实无关的、多余的话最好不讲,讲究精炼。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要客观、中立、不带倾向性。教科书上还建议尽量不用形容词。

可是。今天有些新闻不是这样,有的冗长哆嗦,说了半天还没有进入主题,空话废话连篇;有的充斥着大话、套话、正确的废话以及豪言壮语:形容词更是少不了的写作元素。总之,新闻语言充满了太多泡沫,亟待挤一挤。

一是空话套话连篇。“秀”味十足。

有些新闻报道流行一种“文章秀”套路:

――篇章结构上:从国际、国内,到本地、本单位,找差距、说措施、表态度;前面一个宏观的开头,后面一个光明的结尾。

――语式结构上:穿靴戴帽的句式,“在……下,在……下,取得重大成就。”

――用词遣句上:经验用连串的对偶句、排比句组成:措施以“一种××、二项××、三条××、四点××”之类的“中药铺”式表达。

如此等等。文章无不逻辑严谨,语言顺畅,看起来的确头头是道。可是看了半天没看清新闻事实在哪里,仅有的新闻事实被淹没在一大堆五颜六色的语言泡沫之中,还得仔细耐烦的寻找。空话、大话、套话以及正确的废话连篇,有的还有不少假话。此等“秀”味十足的文章,怎么不倒读者的胃口。

二是虚张声势,无限夸张放大。

时下媒体一些新闻报道,热衷小题大做,为了吸引眼球。将平常小事或小有成绩的事情无限夸张放大。正应了湖北一句俗语:“针杪大的事,簸箕大的花”。

这一类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就成了“奇迹”,实现了“腾飞”:如果科研方面有了重要进展,那更不得了,是“划时代”的“惊世巨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下“超越几百年”:被报道的地区或单位对报道比较满意,或者根据报道策划组织了一两次讨论,就变成了“引起强烈反响”:某一个地区发展比较靠前,就是“惊世之作”、“空前盛世”……用词无非“超越”、“起飞”、“改写历史”之类的壮辞伟藻,行文莫不恣肆,气吞山河。看这样的新闻,感觉就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说得不客气,完全是一种自我膨胀、自我吹捧、自我抬轿,客观效果也就成了自吹自擂、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虚张声势的另一种表现是小题大做。前不久西班牙一家报纸网站投票选出“全球最美丽的女政治家”,选了30个国家的54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也上了榜,排名第37。名单中,西班牙人最多。5人,美国和墨西哥各4人(一个世界老大,一个说西班牙语),可见这是一个并没有多大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没有多大意义带几分自娱自乐色彩的活动而已。可到了我们有的媒体,俨然成了一条重磅新闻。标题是《姜瑜:全世界最美丽女政治人物》。加上一位“四代之前是中国广东人”的澳洲人,一位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中国血统的新加坡人,报纸上硬凑成“3住龙的传人”。不仅是小题大做。还有点浮躁、轻狂。

三是溢美之词泛滥,高帽子满天飞。

并不是散文的笔法需要写点景抒点情,而是走向了广告的做派――夸张、放大、奉承,极尽溢美吹捧之词,简单的形容词已经完全不够分量了。翻开时下的报纸,“著名人物”比比皆是:打开电视一听,“著名××家”不绝于耳。一个小老板,往往就成了企业家,稍微大一点的,就是著名企业家。媒体用在他们头上的“名”,比他们的“实”要高出一大截。其实,真正著名的人物,只要说出他的姓名,人们就知道他是谁。是不需要媒体亮出“著名”招牌做广告的。

除了“著名××家”外。就是“大师”了,“经营大师”、“策划大师”、“国学大师”、“礼仪大师”……确实,这些年“大师”这顶帽子的生产规模是太大了点,以至于泛滥成灾。殊不知,自从某几个“大师门”事件一出,“大师”一词的社会评价有点变味。有时接近一种调侃和讽刺。

还有“中国第一人”一词也有滥封滥用之势。写了几篇文章,做了几次演讲,被人家拉去开了几次会,就被一些媒体戴上“中国×第一人”、“×军师”的桂冠。实际较真一下,这些媒体封的“第一人”,有的在业内的评价并不能服众,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滥戴的桂冠还有“美女”。“美女总裁”、“美女企业家”、“美女教授”……把一些严肃的有关职业女性的报道,硬是描画成一种娱乐新闻的面孔,态度轻佻,甚至一些严肃的媒体也这样称呼。

对于“大师”之类高帽子,有些人热衷、眼馋,有些人则不一定,如季羡林,就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是一些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声价或为了炒作一厢情愿赠送的――在抬高别人的同时抬高自己。

在娱乐圈,这类高帽子更是普遍。本来是一个普通歌手,前面非要加上“著名”不可。如果确是有点名气,则变成了“歌唱家”。少数沾得上歌唱家边的。则又升格为“著名歌唱家”了。演了一两部电影的老艺人,俨然“著名老艺术家”了。至于“帝”“后”之类的封号,则是家常便饭,今天张三称帝,明天李四封后,如此等等。当然,既是娱乐新闻,人们也就以娱乐的标准姑妄瞧之听之,也许未可厚非。但是对于严肃媒体而言,这类娱乐化的恭维帽子,还是少一点为好。

新闻语言的泡沫多了,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新闻基本原则,又容易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真的以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师辈出的人才盛世,而不能客观地看到我们的一流人才与世界一流人才的差距,我们的原创成果并不多,还需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真正的新闻,是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最好的新闻语言,应该淳朴、本色。

上一篇:增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 下一篇:斯人远去 音容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