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稀缺性假设到双约束假设

时间:2022-04-23 08:15:14

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认为,我们只有有限的资源,却要满足无限的欲望,因此,社会生产和消费只能是“有限——无限”模式。然而,稀缺性假设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即从主客观的不同范畴进行比较,而且这个错误完全掩盖了贫困问题存在的根源——生产相对过剩。而事实上,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源和需要都会面临一定的约束。也就是说,相对于生产和消费的主观无限性,生产和消费各自都面临着现实的约束,即资源的有限性和各种消费约束。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基础之上,从“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出发,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生产过剩一失业_÷贫困”因果关系链,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贫困;稀缺性假设;双约束假设;生产过剩

中图分类号:F1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74-05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和解决贫困问题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扩大问题更趋凸显。严峻的现实表明: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贫困这个一直伴随人类历史的难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对此,西方主流经济学恐怕难辞其咎。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理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能够自动实现均衡的经济体制,即所有物品和劳务都能按照市场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所有市场主体都能从社会上可供利用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贫困问题根本无法放人西方主流经济学“完美”的分析框架中进行讨论,更遑论得到解决。对于这一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也很清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其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承认:“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并不能答好这类伦理的和规范性的问题:我们的市场收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应该有多少份额转移给贫困家庭。这是一个只能由投票箱去回答的政治问题。”此外,哈佛教授曼昆(Gregory Mankiw)、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等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以上情形充分说明:对于贫困问题,直到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既无法解释其存在的原因,更无法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束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找方向,才有可能在人的平等、尊严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方案。而要改变贫困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找方向,可能意味着要颠覆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在这一方面,中国经济学界事实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框架,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然而,这种优势目前也是一柄双刃剑,也遇到了挑战。因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决贫困问题的情况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针对现实,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不仅理论上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提出对贫困的科学解释,现实也要求学者们提出能够解决贫困的可行方案。而程恩富教授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提出的“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为解决这个理论与现实的困境带来了可能。从“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逻辑错误,更能为贫困等经济问题的解决开辟新的理论空间。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贫困问题的原因,在于其稀缺性假设中存在着逻辑错误

自从欧几里得在其名著《几何原本》中构建出一个完美的逻辑体系以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任何借助逻辑推理建立的理论体系都必须以一组基本假设(公理)为基础,在这个体系中,除基本假设以外的每一个结论都可以用基本假设通过形式逻辑推导出来,但基本假设本身是不证自明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理论体系所涉领域中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在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中找到反例。如果在未来的经验中出现反例,整个理论体系将被证伪。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如果发现比光速更高的速度,这个理论的根基就动摇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严谨的数学化理论体系,但是只要我们以公理化逻辑体系的基本要求去衡量,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如,已有很多文献说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世界中的反例俯拾即是。而本文所要证明的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假设,虽然最后的资源稀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该假设内部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逻辑分析问题,从而使其丧失了对贫困等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认为,我们只有有限的资源,却要满足无限的欲望。由稀缺性假设揭示的“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欲望”这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只能是一种“有限——无限”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含义就是,一方面,社会只能生产出有限的商品和服务;而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占有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却是无限的。以稀缺性假设为前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国内外经济学课堂上广为传授。但是,这一假设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的逻辑错误却很少有人发现。这一逻辑错误就在于:“资源”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事物,而“欲望”则属于主观范畴。那么,属于对立范畴的事物如何能够直接比较呢?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有同质的两种事物之间才能够比较,这种比较也才有意义,而不同范畴事物的比较不仅意味着一种逻辑混乱,而且往往得出许多荒谬的结论。

因此,在生产和消费问题上,只有在同质的状态下进行比较,才能正确反映和理解现实。如果将生产和消费两方都限定在主观范畴,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不仅人们消费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们生产的欲望其实也是无限的。如此看来,在同属主观范畴时,生产的无限欲望和消费的无限欲望之间并不存在稀缺性的关系。如果把生产和消费都限定在客观范畴,这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能力”都是客观的,事实上比较的就是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在生产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生产能力必然也是有限的。那么问题就在于,人们的消费能力是不是能够无限扩张呢?

一般而言,制约人们消费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生理约束、时间约束和预算约束三个。其中,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属于硬约束。生理约束最容易理解,正如中国古代的一句格言所说的,“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对于任何一种消费品而言,消费过程中的生理约束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递减原理也是以承认消费中的生理约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由于存在生理约束,所以人们对每一种消费品的消费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对于人们是否有能力消费无限种消费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也已经给出了答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早已注意到,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一样,都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也认为,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受到时间的约束。由贝克尔的观点可以看出,任何消费品的消费过程都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由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观点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活动受到时间的限制。由此可见,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人们不可能消费无限多种消费品,即消费能力有一个不可逾越的时间约束。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显然没有意识到消费的时间约束这一事实的理论含义,更没有意识到其与自身理论假设存在着重要的矛盾。

预算约束则与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不同。后两者作为硬约束,其自然规定性决定了主观意志或者制度变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两种约束。而前者其实是一种制度性约束。因此,预算约束成为现实中贫困和消费不足存在的直接原因,但预算约束并不是限制消费能力无限扩张的硬约束。因为即使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收入,或者说每个人都摆脱了预算约束,但是由于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这两个硬约束的存在,人们的消费能力仍然是有限的,而不能无限扩张。

至此,我们完全证明了“消费能力不可能无限扩张”这个命题。也就是说,在同属客观范畴的情况下,真实世界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是有限的,其生产与消费的模式是“有限——有限”,而不是稀缺性假设所认为的“有限——无限”的模式。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主流经济学家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对稀缺性假设中的逻辑错误习焉不察呢?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会经常受到误导性干扰。现实世界中,人们消费能力的有限性尽管有目共睹,但是人们欲望的无限性也不完全是捕风捉影。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确实有一种物品,人们不但有占有它的无限欲望,甚至一定程度上近似于无限的占有。这种物品就是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并不是具体的消费品,所以只能被占有而不能被消费。正是对货币的无限欲望,而不是对消费品的无限欲望,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呈现无限扩张的趋势。也正是生产规模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有限消费能力的矛盾。最终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重复爆发。这本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基本常识。对货币的欲望与对一般消费品的欲望,二者虽有本质区别,但也容易混淆。正是由于没有认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稀缺性假设的思维误区之中。

绕开误区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现实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并不是稀缺性假设所描述的“有限——无限”模式,而是“有限——有限”模式。建立在不合实际的稀缺性假设基础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其实只是一种与现实世界脱钩的学问,其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并不存在的东西。脱离实际的学问必然是无用的学问,这就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不但对于解决贫困难题无能为力,而且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复苏问题同样一筹莫展。事实上,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其生产和消费都只能是“有限——有限”的模式。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即由于人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导致社会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将是有限的。而另一个常识在于: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谬误。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误解与歪曲,是与真理对立的范畴。显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便是一种谬误,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

在认识到稀缺性假设的谬误之后,再看程恩富教授提出的“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世界。“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指出,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源和需要都会面临一定的约束。也就是说,并不是如稀缺性假设认为的,相对消费的无限性,资源是稀缺的。而是说,相对于生产和消费的主观无限性,生产和消费各自都面临着现实的约束,即资源的有限性和各种消费约束。这种比较才更符合现实,才能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有限——有限”模式的逻辑前提。也只有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解决贫困问题。

三、应当以“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为前提科学研究贫困问题

在消费能力的制约因素中,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属于具有自然规定性的硬约束,适用于所有社会经济制度。而预算约束则是一种制度性约束,是人们在消费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主要约束。在贫富分化的情况下,广大低收入者消费能力的扩张在远未触及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时,就被其预算约束所束缚了,进而导致生产能力的扩张在远未触及资源约束时就被消费能力束缚住了。其实,这个问题马克思也早就论述过了:“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里的“绝对的消费能力”的界限就是由消费硬约束所决定的消费界限。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相对过剩现象——商品滞销与消费不足共存——则是由预算约束这一制度性约束造成的。

然而,如果不考虑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能力扩张困难且缓慢,社会的生产能力仍然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单方面实现快速扩张。而这种情况就是马克思经济学所指出的“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也就是说,在“有限——有限”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就会发现,由于社会生产和消费在扩张难易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社会经济中一直存在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倾向。换言之,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有限——有限”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实际呈现为“大——小”的模式。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而二者的差距就是生产过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生产过剩。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组织方式愈发高效,生产能力大于相对消费能力的倾向更趋明显,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着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此,我们便可以通过“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来解释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有限——有限”模式如何演变为“大——小”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何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贫困问题提供解释。在经济思想史上,对生产过剩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就是马克思经济学。即便广为传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由于基于稀缺性假设而得出的“有限——无限”的模式,从而使其完全无视现代经济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那么生产相对过剩与贫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有不少学者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稀缺性假设的影响,认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相对消费的无限性而言的生产能力不足,所以要解决贫困问题,先要“做大蛋糕”。然而问题是,现代社会的“蛋糕”已经比中世纪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什么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贫困现象仍然不能根除呢?因此,有必要从生产相对过剩的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现代市场经济的病根正是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也正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中缺乏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导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以及贫困等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由于无视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的存在,当然既不可能正确地提出问题,更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更趋严重,致使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终极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技术与市场规模的限制,生产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而在现代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闲置的普遍化,其中也包括了劳动力的闲置。而这里就需要特别注意生产相对过剩的一种特殊形式:失业,即劳动力闲置。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失业问题多有论述,但无一切中肯綮,原因在于其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对,即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才是失业的真正原因。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失业和贫困问题,往往采用两种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在失业问题上,政府一般通过出台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促进社会就业。而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政府大多推行二次和三次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将失业与贫困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而事实上,失业和贫困往往是伴生出现的,两者与生产相对过剩之间的关系在于:生产相对过剩导致劳动力闲置即失业率升高,而失业率升高导致贫困问题加剧;同时,失业率上升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未失业劳动者在竞争压力下会选择接受更低的工资,从而加剧了相对贫困。因此,失业与贫困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其完整的因果关系链是:生产过剩失业贫困。

也就是说,现代市场经济中,贫困的最终原因在于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而非生产能力不足。因此,解决贫困问题不能指望“做大蛋糕”的方法,这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要想真正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而这里,就需要以“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为前提,来深入研究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进而寻求能够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过去的经济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也能解决贫困问题。但是这些实践也表明,以计划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同样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以“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为前提,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优途径,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

四、结论

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社会生产能力大于相对消费能力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大于相对消费能力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有利的,而生产能力小于消费能力可能会使社会陷入混乱之中。当生产能力远远超越相对消费能力时,不仅会带来贫困问题,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对于由生产相对过剩所导致的贫困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由于陷入稀缺性假设的逻辑错误之中,因此不仅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也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生产相对过剩从有利因素沦为难题根源,正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杰作”。因此,只有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基础之上,以“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为逻辑起点,从生产相对过剩的角度,构建新的分析框架,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进而开辟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

上一篇: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