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时间:2022-04-23 02:54:19

赤小豆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摘 要 结合实际病例,简单且系统地就赤小豆的药源学、药用价值及其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赤小豆 药用价值 临床应用

中医学博大精深,只要辨证准确,治法得当,有时甚至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普通食材就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从而起到妙手回春的神奇效果。笔者最近单用赤小豆熬汤当粥饮,治疗1例老年下肢顽固性水肿,取得满意疗效。

病历资料

患者,女,91岁,因“失眠健忘2个月”,由门诊以“老年性痴呆”收入院。入院后体检发现左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纳可,眠差,小便无力,大便尚调,舌质嫩胖大色淡,苔白,脉沉。血液生化检查示尿素氮和尿酸偏高伴轻度贫血,肌酐尚在正常范围。经CT、彩超等物理检查排除骨科、普外科病症后,采用中西医药物以利尿、活血化瘀、补肾等治疗方法,均未取得良好疗效,肢体水肿症状更加严重,同时还产生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后果。在上述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后,给予赤小豆汤治疗,方法是每日取赤小豆200g,水煎代茶饮,最后残渣当粥服。连续服用20余天后,水肿明显减轻,服用1个半月以后,血生化检查显示尿素氮、尿酸和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均恢复正常范围,血浆白蛋白也有明显升高。

赤小豆药源学

赤小豆,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所结之种子,为五谷杂粮之一,以产于河北的红小豆最为著名,又名赤豆、红小豆、小豆等。《本草纲目》曰:“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还有一种形似赤小豆,半红半白,俗称相思豆,不可入药,此药有毒。

赤小豆药用价值

赤小豆作为食疗佳品,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论述。例如《神农本草经》曰其“消水肿,排痈肿脓血”;《名医别录》言其“治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消)腹胀满,吐逆卒(突然腹泻)”;甄权说:“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机,健脾胃,令人美食(使人食欲增进)。捣末同鸡子白(鸡蛋清),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肿,不过三度”;陈士良说:“缩气行风(即谓行气祛风),坚筋骨,抽肌肉(使肌肉紧缩有力)。久食瘦人(多服使人体消瘦)”;孟诜说:“散气,去关节烦热,使人心窍开通。暴痢后,气机满塞不能食者,煮食此豆,一顿即愈。和鲤鱼煮食,甚治脚气”;《日华诸家本草》:“解小麦热毒。煮汁内服,解酒中毒。去衣物油迹”;李时珍说其能预防瘟疫,治疗难产,下胞衣(胎盘),通乳汁,与鲤鱼、鲫鱼、黄雄鸡一同煮食,并能利水消肿[1]。如此种种,条目繁多,不胜枚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赤小豆的营养学成分每100g食部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58g,粗纤维4.9g,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0.31mg,核黄素0.11mg,尼克酸2.7mg[2]。有文献认为赤小豆含有三种结晶性皂苷,这些物质具有利尿除湿、泻下排脓毒的作用[3]。

赤小豆临床应用

赤小豆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良方》就有一病案说其自家妇人吃素食,产后第7日,乳腺不通,服药无效,偶然获得赤小豆1L,煮粥食用,当天晚上就畅通了,李时珍也从中得到启发,经过实践检验总结出了赤小豆“通乳汁”的作用。宋代朱端章氏《集验方》说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吩咐道士赞宁治疗,拿赤小豆70粒研末,外敷患处而愈,皇帝喜欢的宦官任承亮后来患恶疮濒于死亡,尚书郎傅永拿来的药治疗后立即痊愈,药方就是赤小豆。另外古代医家还单用赤小豆或加入复方治疗水肿、脚气、水谷痢疾、肠痔下血、热淋血淋、醉酒、妇人难产等病证,均有详细记载[4]。

现代临床应用:某医院利用赤小豆粉外敷前囟门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取得良好疗效,认为“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疗效显著无任何副作用,方法简单,无痛苦”[5]。有文献报道用赤小豆鲫鱼汤治疗肾病综合征,通过与高蛋白饮食的对照组比较发现,能快速消除水肿症状并显著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6];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通过对照发现改善症状及尿检蛋白、红细胞、管型指标方面效果明显[7]。江苏某基层医疗单位用赤小豆粉为主制作膏剂外涂治疗脚气脚癣有效率100%,并且能快速止痒,减轻患者痛苦[8]。另外,还有医家用赤小豆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软组织损伤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讨 论

我国是小豆的原产地。至今,在我国喜马拉雅山麓尚有小豆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存在。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有栽培,以我国出产最多。小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小豆的药用记载。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详载小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这表明,我国种植小豆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李时珍总结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

赤小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普通食材,却有着如此多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途径,不仅再次验证了中医中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还提示我们:中医中药不仅没有走到尽头,而且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97.

2 顾奎勤.现代营养知识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43.

3 徐国钧.中医药彩色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8.

4 漆浩.白话本草纲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528.

5 刘小名,宋涛,高建华.赤小豆粉外敷前囟门治疗硬脑膜下积液12例[J].河北中医,2006,28(3):219.

6 李建,胡德群,袁红.赤小豆鲫鱼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食疗观察[J].四川中医,1999,17(2):29-30.

7 张晓勇.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增刊):100.

8 黄有彬.自拟赤小豆膏治疗脚气1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9.

上一篇: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下一篇:APP 概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