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剧”引发“韩流”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4-22 11:46:54

关于“韩剧”引发“韩流”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日益亲近,“韩流”这股旋风已经悄然席卷中国、儒家文化圈乃至全球。韩国的服饰、音乐、旅游、电子产品等相关产业广泛地被中国大众所熟知和喜爱,而这一切,都是随着韩剧的火爆兴起的。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韩剧横扫中国市场的原因。

关键词:韩剧;韩流;经济学

一、由“韩剧”引发的“韩流”现象

1993年,中国引进了第一部韩剧《嫉妒》,但反响不大。1997年,央视八套播出的韩剧《爱情是什么》收视率高达4.2%,“韩剧热”逐渐扩散,接着有多部韩剧相继播出,韩国电视剧自此风靡。2002年,《蓝色生死恋》开始在中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同年播放韩剧达67部,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也在华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此后,多部韩剧长期霸占央视每天下午的“肥皂档”和22点以后的“失眠档”。《黄手帕》、《人鱼小姐》、《明成皇后》《看了又看》等电视剧多次重播,而且每次重播都有不错的收视率。2005年,电视剧《大长今》的热播更是在中国掀起了铺天盖地的“韩流”风。直到今天,观众对韩式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生活层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追捧。由于追星效应,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服饰、韩式美容美发风靡中国;其次,韩剧美食也借机占领中国市场,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甚至泡菜都大规模进入中国,选择韩式餐饮甚至成了很多白领餐饮的主流选择。此外,以三星、LG为代表的许多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韩国旅游一炮打响,韩星演唱会一票难求,各类CD、DVD供不应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剧引发的“韩流”如此盛行,以下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韩流”的经济效益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资料,2004年由“韩流”形成的韩流商品、观光、影像制品等3个大项收入达18.7亿美元,在韩国国内形成附加值10.4亿美元,拉动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8%;出口商品总值9.18亿美元,观光收入8.25亿美元,影像制品销售额达1.3亿美元。从韩流产品出口类别来看,2004年电气、电子产品达4.99亿美元,占2004年出口的64.2%;饮料类、塑料橡胶皮革类产品分别为1.06、1.02亿美元,体育、杂货占出口的10.1%。从韩流经济效果来看,2004年对日、中、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泰国的出口分别达3.46、3.42、0.88、1.04、0.38亿美元。因韩剧《大长今》的热播,2005年1—10月,韩流相关产品出口总额达8.8亿美元,共吸引境外游客501万名,同比增加4.7%、电影产品出口总值4181万美元,同比增加28.6%。

到今年5月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伴随韩剧、韩国电影、歌曲等“韩流”席卷全球,各国对韩国产品的好感上升,增加了手机等其他产品的销量。从消费品项目来看,文化商品出口对IT产品、服装、加工食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很大。各项出口的增幅依次为:加工食品0.07%,服装0.015%,IT产品0.032%。在亚洲地区,韩国的CD唱片等音乐出口对韩国化妆品出口的牵引效果明显,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出口对手机、电脑等IT产品贡献突出。而在中南美地区,CD唱片等音乐出口对手机、电脑出口影响最大。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韩流是韩国外贸经济的助推器,这种作用力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韩剧”引发“韩流”风靡的经济分析

“韩剧”引发的“韩流”之所以盛行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近十年来,它如何能横扫整个中国市场,形成稳定的消费群?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需求、供给理论解释

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的消费者(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出售)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供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生产者)对于一种商品有购买(出售)的愿望;二是消费者(生产者)具有购买(出售)这种商品的能力。在这里,韩剧是一种商品,广大的电视观众是需求者,韩剧生产商和电视台都可以作为供给者,只是电视台已经替观众支付了购买韩剧的费用,所以可以用需求、供给理论来解释。

从需求来看,首先,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出现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级等对其所表现的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汉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髓已渐渐被我们遗忘,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新的异族文化的入侵,使人们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人心中充满迷茫和不安。中韩文化一脉相承,有着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观念,韩剧所表现的那种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因此,许多人在韩剧所展现的浓重的儒家文化中,体验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中央电视台引进的韩剧大多也都是家庭伦理剧,它之所以如此打动人,使得观众欲罢不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从中体验到了爱和温暖。其次,韩剧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生活化、细节化的描述手法展示人生百态。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恰如一股清新的风,慢慢滋润、抚慰观众的心灵,来满足观众对归属和爱的需求。

从供给看,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文娱产品的需求急剧膨胀;然而中国本土,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影视剧作恰恰缺乏与观众心灵的共鸣,能够让观众感受归属和爱的优秀剧作供给严重不足。本国的供给无法满足本国的需求,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从他国进口,韩剧也正是借此时机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引发“韩流”。

(二)效用论解释

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的效用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感到的主观感受。如果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

人有一种基本欲望,即想要从自己周围环境中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达到更大的效用。流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用不断变化的新面目满足人们的求新欲望。在我国文化市场上,韩剧引进之前,国外影视剧以欧美为主。首先,人们对以惊险、复仇、离奇、科幻、灾难等为主题的欧美商业大片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效用随之下降。而韩剧的流行恰恰迎合了人们求变、求新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效用。其次,欧美商业大片无论从投资力度、场景设计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特技化展示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很难再有新片产生超越。而“韩剧”则按照电影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像薄雨、雪原、浓雾、湖滨、村庄、枫林等自然美在镜头中得到了精致的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音乐旋律也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剧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这种唯美的形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新异的感观享受,无疑也带给观众更多的效用。

正是因为观看韩剧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效用,以至于韩剧所催生的美容美发、电子产品、服饰、餐饮、化妆品、旅游甚至装修风格等依然带给人们很大的效用。很多人纷纷效仿,他们认为,只要是吃、穿、用、玩都是“韩式”的,就可以实现韩剧中所表现的浪漫和时尚,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满足内心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显然,“韩流”已经慢慢渗透到了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

(三)不可替代性解释

在经济学中,把满足相同或相似需要的两种商品称之为替代品,即这两种商品具有替代性;反之,则具有不可替代性。

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现代人普遍处于社会和生活重压之下,人们急需一种释放压力的渠道。相对于很多国产剧而言,韩剧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细腻的处理、丰富的情感为观众建构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多种艺术元素完美融合,使身心疲惫的城市居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梦想之旅,在剧情中部分地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相反,很多国产剧却无法和韩剧相媲美。国产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材狭窄,缺乏创新和新鲜感,缺乏一些有深度,讲述真善美的作品。偶尔出现一两部收视较高的剧目,就盲目跟风,连拍续集,导致剧情拖沓,质量下滑。二是国内编剧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优良剧本,逻辑推理经不起推敲,漏洞较多,脱离生活,语言缺乏生动。就连海岩也说,“一些作家的心态变得浮躁,不愿意深入生活、沉淀思维去创造好作品,所以国产剧会被韩剧‘战败’。”三是表现水平和拍摄技术还不够高,对观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在现阶段,韩剧在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果我国的电视剧产业没有重大改观,国产剧对韩剧的替代性依然很小的话,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韩剧仍将占据一席之地,由韩剧引发的“韩流”也仍将劲吹中华大地。

(四)投入、产出理论解释

投入产出是指,国民经济个部门间投入原材料和产出产品的平衡关系。对于一个部门来说,投入小于产出则实现盈利,投入大于产出则亏损。

在央视国际网站上,有一份关于海外电视剧的调查,在问到“你最希望看的哪国电视剧”时,有86.77%的观众选择韩剧。在“我最喜欢的海外电视剧”中,《人鱼小姐》以71%的绝对优势压倒了包括《兄弟连》这样的大片,第二名《明成皇后》依然是韩剧,有28%的观众支持它,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只占很可怜的1%,韩剧的收视率可见一般。由此催生的广告收益更是让央视乐此不疲。2005年,湖南卫视以800万元购买了韩国历史剧《大长今》的全国独播权,《大长今》的播出将涌动的“韩流”推向了一个辉煌顶峰。CCTV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在中国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韩剧热”。于是,《大长今》就像一只“金母鸡”给湖南卫视带来了一笔丰厚的收入,仅第一轮播出就赚得4000万元的广告收入和相关商品收入,加上湖南卫视还拥有《大长今》内地音像发行权,所以除掉800万元的购片费和一些宣传费后,保守估计湖南卫视在《大长今》身上至少“海捞”3500万元。

正是看中了韩剧在国内的高收视率,以及高收视率带来了的巨大经济利益,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都竞相购买韩剧播出权,来赚得一笔;甚至有些电视台把韩剧当作自己的救市法宝,来拯救电视台效益。所以,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纷纷跟进,只要打开电视,到处皆是韩式对白,韩国风情。再加上其他媒体的宣传和推波助澜,“韩流”席卷中国就变得十分容易。

“韩剧热”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化市场提出了挑战。我国近几年也出产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运用一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反思,来谋求出路?作为我们自己,在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剖析韩剧热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更加理性地去选择、去扬弃?

参考文献:

[1]胡璐.《韩国影视产业振兴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思考》

[2]萌子.《从世博踩踏事件看韩流经济》

[3]姚瑞荣.《“韩剧热”过后的思考—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探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86)

上一篇:形象高于一切 下一篇:以笔造物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