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4-22 06:59:55

浅议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小学语文的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有所选拔。然而当前大多学生阅读实践少,见识少,以至于阅读效果不佳。从一年级就开始有阅读的要求,三年级阅读测试中就有两篇较长的文章。所以,作为当前的语文教师,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内的阅读也是有限的,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只是走过堂式的被动阅读,阅读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为学阅读而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更多的是传授阅读方法。这种习得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在课外无限的阅读中加以运用、实践,方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石忠仁《教育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倾听花开 第4期 下一篇:浅探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