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道德修养的“阿喀琉斯之踵”

时间:2022-04-22 05:00:27

克服道德修养的“阿喀琉斯之踵”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慎独”理论及其意义,提出了借助“慎独”精神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诚信缺失的“阿喀琉斯之踵”,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观点,并给出了可行方案和途径。

关键词:慎独 大学生 就业 诚信

《孟子・离娄上》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然而,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背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时,大学毕业生群体却出现了集体性诚信缺失的趋向,这不但严重制约了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借助“慎独”克服诚信缺失的“阿喀琉斯之踵”,切实加强大学毕业生诚信精神培养是解决这一历史性问题的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非诚信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1.过度“包装”个人简历。一些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修改学习成绩,二是给自己随意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三是伪造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四是虚构荣誉,五是拔高自己的专长,夸大自己的能力。

2.面试过程中的非诚信行为。出于尽量完美化自己、迎合考官口味等原因,很多毕业生在面试中都有非诚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意夸大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二是根据考官喜好,虚构或拔高个人能力;三是依据用人单位或职位要求,谎报户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

3.毁约――用人单位的切肤之痛。据了解,每年7月开始,就进入了大学生毁约的高峰,而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履约更是成为了用人单位的切肤之痛。困扰用人单位的毁约问题虽然是由就业形势严峻、法律制度有待健全、攀比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造成,但从根本上却是源于大学毕业生对道德的淡漠和诚信的缺失。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危害极大,不但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用人单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也给整个大学教育和学校声誉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从长远意义上看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将影响到未来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二、“慎独”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重要意义

1.慎独的含义。“慎独”源于儒家思想,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慎其独”简单说就是“慎独”,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社会主义道德所提倡的“慎独”是要求人们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以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不做任何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事情。

2.慎独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意义。当一个人处于他人、集体所“不睹”、“不闻”、“真见”、“莫显”的“社会舆论监督真空”状态时,就完全要依靠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性。如果一个人达到“慎独”境界,他就会自珍自爱,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这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也是一条通往“道德罗马之城”的康庄大道。大学毕业生一旦养成“慎独”的品质,则会因“独”而“慎”,以“慎”至“圣”,与不诚信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也因此从源头上避免就业诚信问题。

三、凝练“慎独”精神,践行“慎独”理念,培养个人诚信品质

当代大学生培养“慎独”精神,践行“慎独”理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将“慎独”内化为一种个人的内在需求。当代大学生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才能够真正实践“慎独”。其次,提高自制力是加强“慎独”修养的保证。当代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地有意识的意志培养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节,磨练出良好的自制力和责任心,为进行“慎独”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隐蔽”处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当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发生对抗时,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最后,要做到“慎独” 还要注重从“微”作起。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防微杜渐,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逐步培养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谋事之基,发展之源,而“慎独”则是锻造个人诚信品质的根本途径。大学毕业生要在长期的自我“慎独”修行中克服心灵的“阿喀琉斯之踵”,全力培养自己的诚信品质,在洒满希望之光的就业求职路上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刘 日:《“慎独”是一种境界》,《人民日报》,2006.8。

[2]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林 森:河北行政学院。

程 艳、杨长虹、靳 旭: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探讨 下一篇: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