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异化的策略英译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

时间:2022-04-22 09:45:21

用异化的策略英译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

摘 要:本文旨在以辜鸿铭《中庸》译本为例探讨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英译策略。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英译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时应该采用异化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道德观 价值观 《中庸》 异化

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国人民的文化成果。笔者认为要想将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传播出去,就必须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以辜鸿铭《中庸》译本为例探讨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英译策略。

1.异化策略

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翻译策略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我们在英译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由此而见,异化策略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2.辜鸿铭《中庸》译本的异化策略

《中庸》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儒家后学对先秦儒学进行整合、总结的理论著作。它所包含的思想是是中国古代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辜先生为了更好地将《中庸》的道德观念传递出来在很多时候采用的是异化的策略。例如,在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译文为:

“Therefore the moral man, while honoring the greatness and power of his moral nature...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ral order…

通过以上译文我们可以发现,辜先生将蕴含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君子”,“德性”,“中庸”意译为“moral man”,“moral nature”和“moral order”,而没有用归化的策略翻译为“gentleman”, “virtue”和“doctrine of the mean”。笔者认为,辜先生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传递《中庸》中的“道德”这一价值观念,意在说明中国自古代就注重道德养成,中国人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在中国,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所以“moral man”这一翻译不仅传达出来了君子道德高尚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易于读者理解。在翻译“德行”和“中庸”时,辜先生也延续了异化的策略。所谓德行就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品性,显然“moral nature”要比单纯的“virtue”更加具体更加准确。而中庸则表示中规中矩地处世方式,辜先生翻译为“moral order”不仅体现出了做事的风格也体现出了道德约束的内涵,相比之下“doctrine of the mean”则给人一种束缚于清规戒律之下的感觉,全无道德内涵可言。此外,辜先生的译文更加规整给人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让读者感觉欣赏他的译文是一种享受。总体而言,辜先生此处的翻译不仅使蕴含的中国道德观念表达出来,而且仍够使读者接受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辜先生此处的异化策略是成功的。

3.结论: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博大精深,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从翻译的目的出发。就《中庸》的英译而言,辜先生采用异化策略,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传播了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Ku Hungming. The conduct of life or the universal order of Confucius [M].London,Jo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W.1920.

[2]王辉.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3]郑玉凤,陈可培.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辜鸿铭英译《中庸》[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4]徐,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作者简介:李玉龙(1988-),大连理工大学在读硕士。

上一篇:大风暖,小风寒 下一篇:一句话,一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