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4-22 08:22:42

关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目前尴尬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探索高职高专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模式,并就实现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翻译人才;高职高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47-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加紧了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步伐。各类国际性会议、会展和商务活动在我国举办,使得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本科院校的英语翻译专业正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构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目前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的不同,高职高专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尴尬的现状

(一)没有教学大纲可循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这说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2012年7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新鲜出炉。《试行》吸取国内外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来自全国主要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充分吸取了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最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审定通过。对各类高等学校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均有指导作用,各学校应参照本书,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可以根据《试行》的指导,进行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能力测试、教学评估、师资培训。

然而高职高专开设英语翻译专业就无本可循了,只能根据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专业的特点,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高职高专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毋庸置疑,这一模式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完善。这是尴尬境况之一。

(二)生源现状

总体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往往英语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心态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这使得我们在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做法时要慎重考虑。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5种:(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双学位。这些方式对少数成绩优秀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能够做到,但是对于大多数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没有余力花大力气学习第二专业的。这是尴尬境况之二。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庄智象指出,翻译人才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的呼声不绝于耳;翻译质量下降、高级翻译人才后继乏人的事例常见诸报端。这是目前国内翻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毕业生能找到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已经不多,从事与跟翻译相关的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跟毕业生翻译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这是尴尬境况之三。

三、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所处的困境,要培养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职业证书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新审视,以便探索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参照这两个标准,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既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中西文化知识,具备较熟练的翻译能力,又获得另一个或两个专业的职业证书,掌握一个或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能够在外事、旅游、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为达到翻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翻译英语专业课程分四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职业核心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语法、听力、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夯实语言基础。职业核心素质模块包括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等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熟练的翻译能力。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开设广告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科技英语、公关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为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配套相应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完成。

(三)教学内容

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的教学重“实用”,而非重“研究”。多年来,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围绕语言打转,普遍忽视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翻译材料多以文学为主,应用文翻译,文献翻译训练不足,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欠缺。导致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够使用。毕业生往往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胜任翻译工作。其次在注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同时,注意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教师要以“必须”、“够用”为度来讲解理论,选择应用性较强的材料让学生多练习。理论和练习做到合理分配。

(四)职业证书课程培训

我们早已看到本科院校用翻译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的5种基本方式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但这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翻译专业来说实行起来有些困难。首先学生在校的时间是5个学期(第6个学期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修完翻译专业的学分后有时间再修完另一专业所需的学分。其次,高职高专的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以上5种培养模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适合。因此,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报考职业证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比如教师资格证、BEC证书、秘书证、导游证等。在准备考证的过程中,学生提前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同时刺激学生多学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获得职业证书能够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业证书开设培训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培训,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供帮助。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不能否认,目前许多外语教师自身也是单一的外语人才,只会外语,没有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模块的有效实施。解决的办法不仅要引进双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所以,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涉猎不同领域,以满足教育的要求。另外,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挂职一段时间,让教师除了拥有书本知识外,还掌握第一手材料,便于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当然,提高师资水平需要时间,要给年轻老师时间和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自我完善和提升。

四、结语

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上有自身的特点。本人认为采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方面走出的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J].外语界,2011,(3).

[2]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

[3]刘振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J].信仰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03,(13).

[4]胡静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广西高校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实施SRP计划 体会本真生命情感 下一篇:教学互动 讲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