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一体”大扶贫 拔掉穷根奔小康

时间:2022-04-22 06:23:47

铜仁市碧江区以率先在铜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出台扶贫攻坚“1+14”配套政策,形成政策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市场扶贫、开放扶贫、教育扶贫和城镇化带动扶贫“七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率先在铜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扶贫攻坚“1+14”配套政策,形成政策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市场扶贫、开放扶贫、教育扶贫和城镇化带动扶贫“七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2015年,全区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14.8%,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减少贫困人口863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2%;小康达标验收综合测评排名全省第三,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同步小康创建“十佳示范区(县)”,在铜仁市率先通过全面小康创建达标验收,被认定为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

识真贫 细查深究寻穷因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2年,碧江区按照市委要求,吹响全面小康进军号,提出在铜仁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区域经济底子薄,发展能力较弱,群众收入渠道单一、致贫因素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碧江区紧扣“扶持谁”,着力搞清三个问题:

搞清脱贫对象。牢牢抓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实施《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街道)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和部门包村帮扶工作制度》,建立“54321”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机制,以及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乡镇、帮扶一个企业(项目)、指导一个单位、蹲点一个村(居)“四个一”工作机制等,实现贫困户信息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搞清致贫原因。现实表明,碧江区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不足,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偏远山区民生欠账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呈现产业规模效应。同时,部分贫困户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主动脱贫致富意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搞清帮扶思路。针对现状,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尤其对贫困群众实行差别化扶持、精准化帮扶,确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为主要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铜仁市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真贫 产业主导摘穷帽

实施产业扶贫,解决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效方法,因地制宜做到“授人以渔”,一直是碧江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碧江区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等,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实现6个贫困乡镇和33个贫困村全部“减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351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9460元。

通过发展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壮大产业发展平台。目前,碧江区已建成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农夫山泉、百丽鞋业、海螺水泥等数百家企业落户,获评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旅游景区景点10余个,湿地公园3个,山体公园4座。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园区和6个区(县)级农业园区;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14家、家庭农场2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带动2万余群众创业就业。

通过农村产权改革、项目资金支持提业发展资金。全面推行农村“四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林权)确权工作,完成“四权”颁证10万余本,办理产权抵押贷款12.22亿元,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被评为“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点先进区(县)”。实行扶贫资金贷款贴息制度,建立扶贫投融资公司,先期设立500万元脱贫攻坚贷款担保基金,向上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478亿元,产业扶贫项目62个,扶持农户21036户。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产业扶贫模式被中央新闻联播和省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成为全国、全省样板。

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技能培训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大力推进电商扶贫,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电商运营主体195家,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50余家,实现交易额1亿元,带动农村二次创业1000户,实现“网货下乡、土货进城”双向流通,被评为全省电商扶贫示范区(县)。实行精准扶贫培训机制,大力实施“雁归工程”“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每年培训群众2万余名。

真扶贫 凝聚合力拔穷根

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凝聚拔掉穷根、率先小康的社会合力,碧江区连续四年开展“提振精气神・率先奔小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连续四年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扶贫、抓项目、抓招商、抓、抓创建、抓招工“六抓”责任制;充分发挥群团、社团组织作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方支持、全面参与的氛围。

做好脱贫攻坚,基层是基础。碧江区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加快推进“一室六家”规范化建设,组建扶贫工作队,选派90名第一书记和29名党建扶贫驻村工作组组长、520余名驻村干部,实施各类项目200余个,落实帮扶资金1亿余元,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设立3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城乡联建、村村联建等方式,建立集体经济项目40个,集体经济产业园3个,撬动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0万元。2015年,碧江区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同时,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一方面结合干部驻村,采取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转变群众观念;另一方面利用“道德讲堂”等载体,激发群众进取精神,实现贫困群众由“要我富”向“我要富”的思想转变。

此外,坚持教育优先,实施教育“9+3”计划、“4+2”教育突破工程和特色教育,在全国率先策划实施“3361”师训强教工程,“普十五”加快推进,教育工作连续三年排全市第一。新建和改造学校40余所,有效化解城区教育“大班额”问题。营养午餐食材“四统模式”在全省推广,惠及1.6万名学生;在全省首创“集团化”幼儿园办园模式,建成乡村幼儿园46所,组建5个幼教集团覆盖全区,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承办全国第三届教育局长峰会、“少教多学”部级课题研讨首届年会等中央和省、市现场会8次。

改善贫困群众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是碧江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碧江区以“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县乡村公路总里程达1000公里,被列入全省小康路建设示范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3处,解决11.5万农村居民和学生饮水安全问题;组建城投集团公司,建成保障性住房2.36万套、安置房10余万平方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化解率达80%以上;实施8个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建设,完成5个自然村寨小康寨建设。投资2.16亿元实施6个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搬迁移民2011户7075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保障兜底,是精准脱贫底线。碧江区围绕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2015年城乡低保标准比2011年分别提高60%左右。加快区中医院建设,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保持全省前列、连续四年排全市第一。创新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在全国首创“1234”工作法构建留守儿童温馨家园,相关报道在中央《改革情况交流》上刊发。

同时,大力开展社会扶贫,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帮扶工作,其中铜仁市银龙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先后获省级和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十三五”时期,碧江区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四化同步战略”,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园区。确保到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低保兜底除外)全部脱贫,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以上,不断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加快基本现代化进程。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论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研究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