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分析

时间:2022-04-22 06:11:14

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方法及抢救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后,送入医院急诊科,休克前期好转有3例,发生轻度休克17例,其中好转12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发生中度休克12例,好转6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重度休克6例,好转1例,无变化3例,恶化3例,经急诊抢救后,抢救成功34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89.5%,死亡率为10.5%。结论 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是施行一切救治的基础,决定着抢救能否成功,早期进行合理的容量复苏,严格遵循Crashplan的检查程序,迅速建立绿色生命通道和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均为抢救成功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损伤性休克 急诊抢救方法 抢救结果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04-02

损伤性休克属于临床急诊科中常见的急症之一,指机体由于受到严重的创伤等的刺激或组织损害后,引起“血管-神经”的反射导致出现的一系列表现为微循环障碍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导致组织器官缺乏血液的灌注,引起组织缺氧,继发内脏损害,是非常严重的急性损伤,死亡率高。损伤性休克发生后,受损的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病情复杂多变,其抢救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如何全面提高损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急诊科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观察分析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方法及抢救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和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8例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在8~ 69岁,平均年龄为28.5岁,均有创伤史,按照损伤的类型:摔伤2例,打架斗殴致伤5例,高空坠落伤6例,机械挤压伤9例,交通事故伤占21例,按照损伤的部位:复合伤1例,脊柱损伤2例,多发伤4例,胸部外伤4例,腹部外伤6例,四肢损伤10例,头面部伤11例。均符合急诊抢救的指征:每小时的尿量<20m1;紫绀、皮肤苍白、烦燥不安及肢端湿冷;动脉收缩压≤10.6kpa,脉压差<2.6kpa。

1.2 抢救方法

1.2.1 一般紧急施救 患者常规采取休克,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采取切开气管进行插管,给予吸氧、镇痛及简单固定骨折等处理,立即采取清创缝合术,以最快速度控制住活动性出血情况,将开放性的伤口转为闭合性,若患者需进行专科手术治疗,应充分把握好手术的时机,及时纠正休克,有利于尽快得到手术治疗。

1.2.2 休克复苏 给予静脉快速滴注平衡液或等渗盐水,再依据监测的指标给予输注血浆、全血或血浆的替代品,补液的同时加用适当的碳酸氢钠,迅速纠正酸碱失衡状态及补充血容量, 若患者在大量补液后仍处于休克,给予注射地塞米松和盐酸山莨菪碱(6542),协助改善微循环,尽量不选用血管收缩剂。

1.2.3 预防性治疗 在患者的休克抑制期可给予注射盐酸钠络酮(NLX),预防发生组织器官缺乏血液的灌注导致的损伤,早期应给予支持性治疗,增强患者的免疫抵抗力,并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预防发生多器管的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衰竭(MOF)。

1.3 疗效评价标准 抢救成功:患者四肢逐步转温,紫绀基本消失,无需使用升压药,每小时尿量在20mL以上,动脉收缩压≥12Kpa,脉压差>4Kpa;抢救无效:患者生命体征无变化,休克症状无好转,甚至死亡[2]。

1.4 统计学方法 将疗效的数据录入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8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后,送入医院急诊科,休克前期好转有3例,发生轻度休克17例,其中好转12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发生中度休克12例,好转6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重度休克6例,好转1例,无变化3例,恶化3例,经急诊抢救后,抢救成功34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89.5%,死亡率为10.5%。

3 讨论

损伤性休克是通过引起“血管-神经”的反射导致出现的一系列表现为微循环障碍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导致组织器官缺乏血液的灌注,引起组织缺氧,继发内脏损害的一系列综合征,此类休克的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引起严重的器官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很高,考虑此类患者抢救应以抢救其生命为优先,专科治疗各种创伤为后期工作,我院针对性地为抢救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步骤与措施,本文统计发现,经急诊抢救后,抢救成功34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89.5%,死亡率为10.5%,表现急诊工作能迅速对患者施行有效的抢救,挽救患者的生命,接下来再遵循Crashplan的检查程序观察患者的创伤情况,以最短的时间对患者的伤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存在疑问的受伤部位,应进一步进行重点检查,最大限度地预防误诊和漏诊。

损伤性休克的患者在处理是最主要的矛盾是失血问题,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并依据相比估计量要大得多的评估下给予补充液体,方能有效纠正休克。因此,一旦确诊为休克,应及时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尽快扩容治疗。补液的质和量应根据休克的程度来决定,对于轻度休克的患者可给予2h内输注1500mL平衡盐液;对于中度休克的患者可给予2h内输注1000~1500mL平衡盐液,500m5%的GNSL,3~4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对于重度休克的患者可给予2h内输注1500~2000mL平衡盐液,500mL 5%GNS,4~6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500mL右旋糖酐,维持血压在正常偏低的水平[3]。若无法将血压维持在稳定水平的患者,应及时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对于创伤严重的患者,可将抗休克与专科手术同步进行;对于发生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通常为肝脾等实质脏器或较大的动脉血管甚至较大的破裂伤所致,因此采取单纯的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采取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正确掌握好手术时机,进行果断地手术治疗,从根本上做到同步止血与纠正休克,切不可错过正确的手术时机,患者可能因此失去挽救生命的机会。

综上所述,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是施行一切救治的基础,决定着抢救能否成功,早期进行合理的容量复苏,严格遵循Crashplan的检查程序,迅速建立绿色生命通道和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均为抢救成功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陈森渠,损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13):76-77.

[2] 麦惠强,创伤性休克103例治疗体会[J],医疗论坛,2009,21(2):86-87.

[3] 李永领,陈斯霞,朱烈烈,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救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9-60.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传统TURP术治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