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树问题为例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建构

时间:2022-04-22 01:07:39

以植树问题为例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建构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1】如在课堂上利用生活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笔者以自己教学植树问题为例,尝试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建构

植树问题以前通常出现在小学奥数培训班的教材中,2011年课程标准修订后,被编排到小学数学五年级的教材中,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否把这节课很好的利用,建构解决数学问题的课堂模式,值得很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植树问题在教材体系中要完成怎样教学目标,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可以设置怎样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课堂教学?预期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我对这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化繁为简,依据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2】怎样运用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这个学习内容,解决与植树相似的问题,根本上要先解决植树常见的三种不同类型。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确定为“体验生活中植树的遇到的问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解答常见的植树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确定为“通过植树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等数学活动,感悟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情境中挑战自我,应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我还注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办法:教材中例1研究的是在100米长的路上植树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探索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100米的路上把要种的棵树都一一画出来,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探索过程中就只能停留在画图与观察中,而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猜想与推理。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它只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而不能解决一类实际问题,更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通用的解题策略。老子曾说:“凡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凡复杂的事必须从简单的做起”,启迪学生以退为进,从最简单的植树情境开始探究,学生就不会再把每一棵树都画出来,必定会从“少画几棵”中进行推理,得出规律。并把规律应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体会化繁为简的妙处,用化繁为简的思想解决其他问题。

二、创设情境,为数学学习提供真实的生活背景

在创设情境上我的指导思想是,在最短的时间把孩子的注意力聚焦到重要问题上。四十分钟的课堂,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贵,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创设情境要有,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绕弯子,不玩虚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山寻宝。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公园吗?上周六,老师到森林公园去游玩了,一到公园,就感觉环境特别优美,空气也特别清新。森林公园的植树也很有特色(出示课件),有的沿小路的一边种一行,有的沿小路的两边种两行,有的沿池塘周围种了一圆圈的树,还有的就像你们做课间操一样种了一片的书,绿色葱郁,形式各异,美不美?老师在观察植树的各种形式后,发现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数学规律,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学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感受现实生活中各种植树的真实情境,积累对本节课学习有用的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真实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自主探索,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的方法

通过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对关键词“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边理解一边模拟操作,从而引出3个新的概念“间隔”、“间距”、“间隔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明了问题,大胆猜想,结合教师模拟植树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植树的事理,而明了事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

接着让学生模拟植树验证自己的猜想,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合作,画一画、量一量、种一种、数一数,完成植树活动记录卡,从中发现数学规律,利用规律再来解决“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这样将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建模、用模的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模型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道数学模型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习题设计,体现学生从技能到能力的拓展延伸

“一条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摆放一盆植物(两端都摆),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变式训练的目的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熟悉程度,以便把知识转为技能。“有一条新修的街道长100米,工人师傅要在街道两边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路灯,一共要安多少座路灯?这种变式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属于条件性扩展,“两边”常常被学生忽略。完成这两题后,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没有讲“植树”,它们是植树问题吗?找到树了吗?学生的发现是“植树问题不一定就是植树问题,和植树问题具有相同结构的数学问题,都叫植树问题”,植物就是树,路灯就是树。引导学生从纷繁的数学学习看到问题的本质,路灯问题源于植树问题的模型,是同一问题,就可以用这一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同类问题,这样就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数学的本质,诱导学生提炼概括出植树问题的模型。

拓展延伸:即时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我提出问题:40分钟的课堂,我总是害怕时间不够用,于是我设置了手机的提醒功能,上课铃响后,每隔5分钟提醒一下,一节课要提醒多少次呢?谁能帮老师算算。这个根据作息时间原创的问题,更能体现数学的奥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好玩,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植树问题“只栽一端”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规律。

这一系列练习的设计不是止步于“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反复练习,不是为了看起来的熟练,而是通过逐步变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难题,不仅是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进而把这种技能演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模型思想灵活的解Q所遇到的问题。

这样来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建构相对清晰明朗起来,概括来说就是:化繁为简,找准目标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提供生活背景――自主探索,体验数学建模――习题设计,能力拓展延伸。这四步完成了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静系信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中年级解决问题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的主持人,立项编号:JKGH16030,此文是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的电压测量器系统设计 下一篇:浅谈语文思维过程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