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4-22 12:56:27

批注式阅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探究性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应试阅读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未等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便匆匆地从文中提炼出一个个“题目”,于是篇中抽段,段中抽句,句中抽词,把整篇文章肢解、割裂,结果使语文阅读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它应有的美感。这种机械、费时、低效的阅读方式无视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已为人所不齿,个性化阅读取代应试阅读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发现批注阅读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效率高、见效快,深受学生的喜爱。

1. 批注阅读历史悠久 批注阅读这种方式并不是新鲜玩意,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等才子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不过后来,批注之风渐绝。二十世纪的新文学,在借鉴西方的创作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评论。文章书籍刊印出来,要评就是宏篇大论,洋洋万言,独立发表在报刊上,对中国古之特有的、只言片语的、发表在书眉页侧的评点似乎不屑一顾。其实,真正读书而有成就的伟人绝大多数曾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批注阅读法。广泛涉猎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和文学著作。一部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的线装二十四史,是一部有850册的巨著,从书上勾划、圈点、批注的笔迹看,他曾从头到尾读过。历朝纪事本末、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都留下他阅读过的批注。也酷爱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多种版本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李白、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都留下他在不同时期、反复多次圈阅过的笔迹。读书无数却能活读、活用,与他一贯喜爱的批注、再批注的阅读方式不无关系。这种令人愉快的阅读方式何以断送在今天,暂不作深入研究,我要做的是如何把前人尝试过的阅读方式今天再来尝试一遍,并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

2. 批注阅读遵循阅读的内在规律 违背规律的做法只能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结果却事倍功半甚至惨遭失败。应试阅读就是如此。其实,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兴致勃勃地阅读。批注阅读是遵循阅读的内在规律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批注阅读注重阅读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而每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感知理解能力、悟性是各不相同的,这决定了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批注阅读追求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差异,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传统的应试阅读强调阅读技法,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或个别权威的感受来人为地提升学生的领悟,使学生的领悟齐刷刷的达到某一“等高线”。这种强求一律的阅读无视绚丽多彩的个性,最终也会压抑甚至抹杀个性。

2.2 批注阅读注重阅读的审美性。应试阅读照搬教参的现成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教师的任务仅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答案,忽视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审美过程。其实,学生阅读文本,既是文本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文本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剥夺学生的这一过程,阅读就无审美的愉悦与创造可言。更何况,有些文学作品,特别是美文,意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需要仔细体味、揣摩、领悟,领悟了也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新教材的美文特别多,一篇文章简直字字玑珠,句句锦绣。照搬应试阅读的先肢解、后条分缕析的方法,不但阅读的审美愉悦全无,而且师生都疲惫不堪。所以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感悟,自己去发现美。如果有所悟,不妨在字、词、句、段的旁边写上简短批语。学生爱批注哪个地方就批注哪个地方,爱批注多少字就批注多少字,这样,学生就拥有了阅读的自,从而产生阅读的审美愉悦。

2.3 批注阅读注重阅读的批判性。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限制,在发现、破解深层信息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问和困惑就更加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种疑问或见解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很有必要及时记录,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确定自己的批判恰当与否。批注阅读就要求学生把点滴疑问或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这能清楚地反映出阅读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说审美愉悦是读者和文本作者心灵共振的话,那么,阅读批判则是读者与文本作者思想火花的撞击。这种撞击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在当今网络时代,网上内容鱼目混珠,培养学生阅读的批判性尤其重要。

3. 批注阅读在课内外阅读中的操作

3.1 批注的层次性。课内阅读一般分两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批注,防止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经过师生对文本及批注的探讨,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形式后,再一次作批注。两次批注由浅入深,去伪存真。而课外阅读量较大,一般只要求批注一次。

3.2 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

(1)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探究问题。

(2)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小组交流、互评时争论常比较激烈。如讲到《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时, 有学生这样批注:“在短衣帮前炫耀铜钱,在小孩子前炫耀学问。” “可怜而又迂腐的炫耀。”也有学生批注:“炫耀背后是一颗孤独的心。”为《我的叔叔于勒》批注时,有同学这样写:“亲情冷漠,金钱至上。”也有同学另有见解:“菲利普夫妇也是被欺骗者,受害者,值得同情。“菲利普夫妇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不认于勒是权衡利弊后无奈的选择。”“亲情冷漠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我们周围也时有发生。”我常为学生充满个性活力的见解所感动。时间再忙,课程再紧张,我也不愿意为了分数而让学生死背现成答案。我把批注式阅读作为我的备课方式。我不写传统意义上巨细无遗的教案,而是把读课文时的理解、感悟以及借鉴其它参考资料研读时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以备上课时使用。这些东西仅仅作一个批注的示范,恰当与否,可让学生来点评。

(3)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现评。批注写在页眉页侧,利用实物投影仪,调节好焦距,全班可马上看见某位同学的批注,全班共评,发表见解。对于批注时典型的偏激、片面、平淡、离奇、怪异等现象,展出来供大家引以为戒,精辟、独到、创新、全面、透彻的批注供大家借鉴和仿效。

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同学们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是贯穿终身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依然要读书看报或上网,阅读活动几乎天天进行。这种阅读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立性,阅读批判、阅读反思、阅读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批注阅读能顺应历史潮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上一篇: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