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平台法固定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4-22 12:23:12

高举平台法固定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高举平台固定法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6年2月136例患儿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286例次,按穿刺的先后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3例次采用传统法固定,观察组143例次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固定效果,如静脉炎、局部皮肤压疮、肝素帽松脱、非正常拔管发生率及患儿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炎、皮肤压疮及非正常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舒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 静脉留置针; 高举平台固定法; 效果观察

doi:10.14033/ki.cfmr.2016.35.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10-02

小儿静脉留置针是目前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的一种常用途径,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留置针的使用不仅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恐惧感,而且能够保持静脉持续通畅,便于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1-2]。但留置针固定是否妥当是留置针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点之一。目前临床上采用胶布直接粘贴在皮肤上,由于患儿哭闹、躁动,活动时牵拉容易导致固定不牢固而脱落,为避免脱落临床又加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但却又容易导致皮肤压疮的发生,所以对留置针妥善固定,能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2015年6月-2016年2月笔者采用高举平台法进行固定,并对两种方法做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2月136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由于病情需要需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年龄2个月~13岁,静脉留置286例次,男134例次,女152例次;年龄(5.8±1.7)岁;病种为病毒性脑炎56例次,支气管肺炎114例次,婴幼儿腹泻40例次,过敏性紫癜18例次,脓毒血症12例次,支气管哮喘26例次,其他20例次;留置部位为四肢静脉(如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内踝大隐静脉)和头皮静脉(如头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按穿刺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3例次,两组患儿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情况、营养状态、输注液体种类、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成功后,按传统方法将3M透明敷贴直接覆盖留置针固定,然后再用医用胶布把留置针延长管及肝素帽向上弯曲成U型固定。观察组: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成功后,先在静脉留置针针梗与皮肤接触处贴带有棉垫一次性输液贴(取中间规格为1 cm×1 cm的棉垫),使针梗不与皮肤直接接触,单手持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垂放,捏住导管凸起将敷贴塑型后再慢慢抚平整块敷贴并挤压牢固,然后再用医用胶布把留置针延长管及肝素帽向上弯曲成U型固定,方法:在距离肝素帽口2 cm处将胶布中间段环绕肝素帽对粘约0.5 cm后,并以此为中点向周围逐渐抹平固定于皮肤上[3]。使肝素帽被举起抬高呈Ω型粘贴而不与皮肤直接接触。操作者均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3年以上护士,手法熟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两组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的安全型密闭式直型留置针和3M无菌敷贴,并按照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3 ^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静脉炎: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红肿,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2)压疮:留置针针梗和肝素帽压迫处皮肤有破损、皮肤颜色呈现红色或紫红色,局部有压痕或皮肤有浸润、有渗液;(3)肝素帽松脱:胶布固定不牢靠,患儿各种原因的牵拉而松脱;(4)非计划拔管:由于计划外的各种原因,如患儿哭闹、烦躁等原因牵拉造成留置针脱落,或牵拉后留置针的移位刺激穿刺局部出现渗血渗液或静脉炎而被动拔管;(5)舒适满意度:选取不同固定方法留置2次以上的6~13岁的患儿56例,这个年龄阶段的患儿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调查这些患儿对两种固定方法的舒适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静脉炎、压疮、肝素帽松脱、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留置2次以上的56例患儿的舒适满意度分别为92.9%(52/56)和7.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2.29,P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其固定方法是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妥将产生各种并发症,直接影响静脉给药的顺利进行和留置针的保留时间[4]。

3.1 高举平台固定法与传统固定法固定效果比较

传统固定法是用敷贴或胶布将留置针及肝素帽直接粘贴皮肤,由于敷贴和胶布与皮肤存在空隙,不能紧贴皮肤,在外力,如烦躁、哭闹、取物、下床等各种原因牵拉下固定的肝素帽容易松脱,造成护士反复固定,增加工作量,如果患儿用力过大,还有可能牵扯整个留置针松动、移位,造成穿刺针眼部位渗血渗液或静脉炎的发生,增加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严重者在牵拉时就造成整个留置针脱落,由于发生突然,来不及按压而发生出血现象。不仅给患儿造成痛苦和损伤,还会增加护士工作量,甚至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而高举平台固定法在留置针针梗处捏住凸起将敷贴塑型后再慢慢抚平整块敷贴并挤压牢固,敷贴与皮肤产生的空隙少,肝素帽处呈Ω型粘贴,胶布与皮肤零空隙,固定牢固,牵拉管道时不易脱落,减少非计划拔管率,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3.2 高举平台固定法与传统固定法皮肤压疮比较分析

留置针局部压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即压力、剪切力及潮湿,其中压力是最重要的致压疮因素[5]。留置针压疮常发生于留置针针梗和肝素帽固定处[6]。传统固定法,留置针针梗及肝素帽部分所产生的压力直接作用于皮肤,对局部皮肤会造成一定的损伤。高举平台固定法,针梗与肝素帽不与皮肤直接接触,起到了缓冲和局部保护的作用,减少皮肤的损伤,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大大减少(P

3.3 高举平台固定法与传统固定法舒适满意度比较分析

传统固定肝素帽的方法,由于胶布与皮肤之间存在空隙,粘贴不牢固,在外力牵引管道情况下,胶布容易松脱,由于胶布的移动或者松脱后反复固定或增加固定胶布的条数,都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或疼痛,特别是汗毛多的患儿更为明显。但高举平台法固定后,胶布与皮肤之间零空隙,固定牢固,外力牵引引起的脱落或移位明显减少,且胶布粘贴美观,不会出现粘贴多条胶布的现象。笔者抽取同时应用2种方法固定的较大患儿,调查其舒适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92.9%(52/5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举平台法固定留置针牢固,避免了管道牵拉和直接压迫皮肤产生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压疮的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迎,候树贞.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647-648.

[2]荣德明,姚荣芳.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钢针在儿科门诊输液的对比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68-369.

[3]王辉艳.高举平台法在管道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60-162.

[4]敬碧珍,杨晓玲,李洁,等.改进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西部医学,2010,22(8):1534-1535.

[5]赵宝春,O蔚.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预防局部压疮发生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11):58-59.

[6]张海燕,赵宝春,修红,等.两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2013,20(11B):62-63.

(收稿日期:2016-08-23)

上一篇:全程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效果 下一篇:“锚定法”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