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实现真教育

时间:2022-04-21 05:10:10

以爱之名实现真教育

今天的孩子,既享受着科技现代化带给他们的诸多幸福和快乐,又饱受着父母之爱带给他们的无助与迷茫。

孩子,你快乐吗

作为父母,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学习,什么都要学,学成个全才;考试,什么都要考,考成个状元。孩子,你可是我们的心肝宝贝,我们铆足了劲要好好培养你,让我们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在你的身上实现。为了不让你输在起跑线上,从你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开始了“爱的长征”,替你规划好一切,你只需要按照我们精心设计的路线图实现你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正如儿子的一条自我感悟:“人活一世,不经历酸、甜、苦、辣,岂不白来人间一回?”只是,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因此理直气壮地打着爱的旗号剥夺了他的自,控制着孩子头上的那片天空。孩子作为生命个体必须迈过的坎、跨过的桥和选择的路,统统都在父母爱的照耀下,被爱的指挥棒操纵着。定睛一看,却发现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被牢牢束缚,神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爱的海洋淹没,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主人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孩子,你优秀吗

学校里,我们还是习惯用分数这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教育成为了将多元形态的个体归并在同一格调下的程序。可是,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的,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失去创造精神将是他们的标签。孙云晓老师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理上的区分,还应该有评价标准的差异。“淘气的男孩是聪明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我们不得不反思,男孩好动、懂事晚,而女孩好静、懂事早,在学生评价中,学校是否关注到了这些差异,是否遵循了个性教育的规律呢?

在反思中寻找真教育

从教28年来,我常把“教与学”“以学定教”挂在嘴边,我梦想有那么一天,我们备课的教案主线是“学与玩”,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悟、玩中思。梦想终归是梦想,它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事实上,家长最关心的依旧是孩子的测验分数,没有人会主动来校问问孩子的劳动态度、团结合作意识、兴趣爱好……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汶川地震后,一位记者问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现在最让你痛苦的是什么?”孩子回答:“最痛苦的是过段时间还要上学……”孩子的话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如果孩子因受教育而感到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初衷是好的,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培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学会生存及获得幸福的本事,可是,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孩子真的幸福吗?

孩子不是工厂里的产品,不需要统一的规格,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并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其实,孩子要的很少,也很简单,只要我们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尺,只要我们足够关注他们后天因受教育而具备的善良品质、勇敢精神等,孩子就会感到幸福。教育应该是塑造阳光心灵、高贵品质和人格的教育,它能够提升人的整体素质,能够给予人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过程才是教育的真谛,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才是教育的本性。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提高悟性与良知空间,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整体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多数教育者认同的新教育观。与此相应,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的场所,学生将成长为热爱世界的未来主人。

多年来,我时常碰到这种情况:当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并不是最成功的人,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反而更优秀。《高效课堂22条》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以分论教育而不是以人论教育。如果我们还在分数上计较,那损失的将是一代人的创新发展。高分值、低情商、生命世界乏味的人绝对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实际上,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并且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归根结底,学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当从育开始。”学生不单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他们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的心灵。他们有快乐、有梦想,他们渴望快乐地成长。如果教育的核心不是人而是分,这种“赢分输人”的教育何以使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幸福?

父母多以爱的名义呵护着孩子的成长,辛苦了父母,也累坏了孩子。要知道,尊重规律的教育才是人性的教育,才是以爱之名实现的真教育。

上一篇:借养成教育之力促学生终身发展 下一篇:循着快乐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