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2-04-21 12:09:07

王利芬的成功充分印证了一个观点:简单明了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从央视第一女博士到创建经济频道一系列王牌栏目――《对话》、《赢在中国》……她几乎一手确立了经济频道的节目风格。然而年初,王利芬却毅然离去,转战网络创建“优米网”。她的理由很简单:听从心底的声音,永远在路上。

王利芬是一个非常“爽利”的人,从理性的外表到颇具金属质感的声音,无一不在向人传递着一个信息:有话直说。她在央视的同事至今仍记得这个著名的学历和身高均创第一的“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连她自己都说,在《新闻调查》工作时,她“只顾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像个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不过如果你就此将她的“爽利直接”理解成“无知莽撞”,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王利芬活得特别明白,颇能举重若轻,透过复杂现象直击问题本质。

创建精英平台优米网

有人曾说,精英文化对平民也是一种排斥,精英们往往自己拳打脚踢好不容易步入了上流社会的大门,然后随手就把门关上,将平民挡在身后,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样作为精英,王利芬却想通过优米网搭建一个平台,让日渐僵化的精英可以和最鲜活的年轻人对接。

2010年3月17日,王利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几乎同时在她的博客、微博和开心网上,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优米网”。那晚,她和年轻的同事们在SOHO现代城占地约19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守候着优米网上线的那一刻。这不是她第一次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了,但是心情仍然那么激动。事实证明,激动是理所当然的,3月18日上午10点,暴涨的浏览量致使优米网宽带不够,视频无法播放。这样一个没有大张旗鼓做过广告的年轻网络平台,上线第一天的点击量竟然达到了60万次,一举冲到世界排名600多位。

谈到“优米网”,已经人到中年的王利芬脸上会洋溢着孩子一般的幸福,尽管她为这个新生儿交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学费。2009年4月,《赢在中国》和《对话》的成功证明了王利芬在电视节目公司化运作上已臻成熟,她希望能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发展,完全脱离熟悉的电视业。王利芬的理由很简单:“我特别不想过那种一眼就看到底的生活。我宁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条已知的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过日子。我都已经人到中年了,在央视混着也不坏,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主宰自己的命运”是王利芬人生的主题曲,在这个时候,这首曲子在她心里演奏得尤其慷慨激昂。她从一次和传媒大学后辈的谈话中获得了灵感,“因为我有多年的电视人的经验,一个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特别想和我聊半个小时,还愿意付50块钱来交换。”后来两人真的进行网络视频聊天。王利芬想,自己可以做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不用跑来跑去就能在网络上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设想,但是这个想法刚刚上线两个星期,就被王利芬自己掐死了。因为她发现,用户根本不愿意付费。“比如你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我觉得没有什么收益,这个时候你的时间也花了,可是我不愿意付钱。这样大量的产品无法定价,或者定价之后无法实施。”后来王利芬经过调研发现,网友不是排斥这种沟通模式,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来对话。于是她找对着力点,最终成立了现在的优米网。

赢在央视

王利芬此前在央视的“创业”经历为她创建优米网做足了铺垫。

王利芬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是从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到《对话》的制片人。从单纯的记者到统领整个节目风格气质的制片人,这样的主动转型需要智慧与勇气。

实际上,在1999年,刚刚生完孩子的王利芬第一次向领导提出,要转到经济频道担当正在筹备的栏目《对话》的制片人时,她的要求当即遭到了拒绝,因为她没有制片人的经验。“人生的春天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由别人带来的”,于是她找到当时的副台长,表示非去经济频道不可。在她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了她的想法。

于是,从节目嘉宾的选择、邀请,到现场的置景、灯光、机位,再到拉拉杂杂的节目预算,王利芬一一从头做起。节目初创时,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主持人,王利芬干脆自己披挂上阵。录完节目后她还要审片,第一次就因为劳累过度发烧38度多。第二次是上午打吊针,下午录制节目。她硬是这样咬牙撑过了《对话》最艰难的初创阶段。

在做了3年的《对话》,和中国顶尖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深入交流之后,王利芬决定到美国去开阔视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觉得很了不起。但只要你出去了,再回头看,需要提升的空间非常大。”经过一年多的访问学习,到2005年秋天王利芬回国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制作一档全新创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

在《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在路上》中,王利芬写下了这样的歌词“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节目形态,王利芬就硬靠着3张A4纸的策划书和一张嘴,一遍遍地去说服央视的编委会。为了自尊的生存,为了自我的证明,在节目终于确定立项后,她发动了所有之前在央视结识的企业家,马云、柳传志点头充当节目评委,IDG高级副总裁熊晓鸽拿出1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给《赢在中国》……从节目立项到播出,王利芬和她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不靠央视,没拿电视台一分钱,而且每年还向电视台支付1000万元的广告费,伴随着节目播出后带来的轰动效应,2006年,王利芬当选为影响中国管理的十大女性之一。

从《新闻调查》到《赢在中国》,在央视的两次创业转型,激情一直是王利芬的原动力。“永远都不要让自己感觉安逸。因为当你安逸时,你的能力就在退化。”于是2009年11月,王利芬终于成为了一名创业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银杏树

“总有一种体内沉睡的东西,被它一点点掀动;总有一种内心隐隐的渴望,被它勾起;它让你总不能苟且,不能将就,不能不去像小草那样,寻找破土的力量。”

王利芬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年轻的朋友们讲述了“一棵银杏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激励她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动力”。

早在考大学前两年,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读北大。1982年高考过后,她的目标没有实现,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她要读北大的初衷,她开始自学中文。大二那年,王利芬随着大学生夏令营来到北京。当看到梦想中的北京大学时,王利芬首先看到的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而是阳光下摇曳的银杏树。“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可以触摸的梦想面前时,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访客,一种说不出的委屈,竟然让我流下泪来。”于是,几经辗转,甚至放弃武汉大学安稳的执教工作,1991年,王利芬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她终于能和梦中的银杏树朝夕相处了。

北大还是见证王利芬爱情的地方,她在进入校园的第一年就认识了自己的先生,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相互吸引,两个充满事业心的人,也在相互激励着对方前进。从1991年相识到现在,将近20年的光阴,王利芬每一步心智成长的历程,都被身边的爱人看在眼中。“我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婚姻是漫长的,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想的,早早嫁出去就胜利了,相互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王利芬的女儿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我经常告诉老师,我女儿就是不会做作业,不会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一定要把作业做完了?做不完拉倒。”不仅如此,她还不断地向女儿学习,了解她关注的潮流趋势,“我的手机终端全是我女儿下载的,游戏软件都是她弄的。两个人要是没有孩子,你就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你不知道社会上发生着什么新鲜事物,孩子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

这就是王利芬,永远思无定式,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她身上的自信和活力如此真实而清新,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永远在主宰命运的选择,即便我的命运被别人主宰过,我也要把它扳回来,重新做主。”

《淑媛》对话王利芬

永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淑媛》:有没有人说你是很强悍的女人,没有女人味?

王利芬: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实我在这里特别想借你的口说一下,我跟所有女人说,永远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不要在乎男人的评价。当一个女人被男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或者被社会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时,她一定一事无成。因为别人的评价是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此时此地的,他很可能只根据一两件事就对你下结论。实际上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几斤几两。

女人味这东西不是大众话题,你不能嫁给很多人,只要一个人认为你有女人味就够了。我年轻时很多男孩子也说我没有女人味,我说我又不嫁给你,你管得着吗?这不是你该关心的范围,有女人味跟你也没关系。

《淑媛》:现在很多年轻人被婚恋问题困扰,你怎么看大龄剩女这个群体?

王利芬:婚姻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单身真的这么不正常吗?你要问自己:我需要婚姻吗?我没有婚姻就不快乐吗?我的每次快乐是婚姻带来的吗?为什么女性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因为她们非常容易感性、情绪化,这就不能对自己有长期理智的考虑,她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喜欢不喜欢都是短期的,可是人的一生是很长的,你太短期的话就容易变成一片叶子,飘来飘去,最终会发现一无所获。

《淑媛》:那么对于现在很多电视台推出的相亲节目,你怎么看?

王利芬:我特别不喜欢《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我觉得一个男的站在那里,所有女的等着挑,这是非常恶心的形式,很伤人自尊。我觉得什么事情伤害到我的自尊,如果跟一个人接触我的心理成本极高,我就不想跟他接触,没必要如此浪费自己的精力和心力。

《淑媛》:如果有一天你的事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要求人,你怎么做?

王利芬:我求人也不会把它变成求人的感觉。我会真诚地告诉对方,他的帮助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愿意帮,就帮。如果他说让我跪下才帮,我宁可让优米网死掉。这就是我,我觉得没什么东西可以让我放下尊严,这是我最重要的东西。

上一篇:佩妮洛普终完婚,西班牙“野玫瑰”花落贾维尔.... 下一篇:“10 Corso Como”:品尽米兰气息20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