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稳步发展

时间:2022-04-21 10:03:02

营口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稳步发展

营口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成立至今,历经了4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担保机构4家,注册资本金2.6亿元,累计已为120余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保贷额达5.1亿元,至今未发生一笔代偿,对于支持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银保合作,措施完善

(一)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架构。营口市现有担保机构均为政府出资引导、吸收企业投资入股的市场化运营机构,按照“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营”的原则进行担保运作。例如:营口市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政府出资比例占20%,吸引了全市10家优质企业投资入股。同时,营口市担保机构普遍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建立完善“三会”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建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担保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业务的审批和决策。因此,担保机构具有独立的用人权、财务权及决策权,确保了其能够以股东收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业务运营,从而摆脱了行政模式下的政府干预行为。

(二)银保合作的运营模式。营口市担保机构近年来业务的快速发展,是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基础上,进行业务拓展的结果。营口市的担保机构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合作,承接了开发银行对营口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申请开发银行的软贷款8000万元,充实担保资本金。与一些外埠银行合作,重点推进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民生银行大连分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等相关贷款项目的担保。同时,营口市的担保机构与本市的5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多层次的风险控制。营口市担保机构普遍建立了一整套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跟踪管理的风险防控机制。在保前调查阶段,注重对企业生产项目所处的行业状况、企业法人代表的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核;在保中审查阶段,注重与银行联合进行,借助银行在审贷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对申保人的资格、条件、财务状况进行考核;同时保后跟踪管理实行由专人定期赴企业实地考察的方式,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趋势变化。在此基础上,营口市担保机构普遍实行1:5的比例进行保贷,要求对单户保贷额不得超过资本总额的10%,采取反担保、向辽宁省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申请再担保等方式来防控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

(四)较为完善的配套措施。为促进营口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营口市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完成政府出资引导,实施相关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实施了“三台一会”工程,具体为:一是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服务平台。市政府利用自身在政策、信息资源上的优势,收集整理申保中小企业信息,供担保机构筛选,对中小企业贷款开展咨询和服务。二是组建营口市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建立担保平台。进一步扩大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规模,完善担保功能,规范担保公司运作。三是开展项目投资推介活动,建立项目融资平台。营口市经委筛选全市优先支持发展的重点项目,由银行、担保机构自主选择,去年9月,营口市组织重点项目投资推介会,推介项目80个,涉及贷款总额16亿元。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凡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都要加入信用促进会,并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信用声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提高社会诚信意识。“三台一会”工程的实施,为全市担保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理性发展,稳步推进

营口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到今天,经历了4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对于进一步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政府要把握出入时机。政府作为担保业发展的出资引导者,在完成出资引导后,应及时退出,将担保机构组建成市场化经营的企业主体,使其形成自我生存的发展能力,避免行政干预制约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在于外部环境的营造,充分利用自身政策、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增强合作。

(二)担保机构要重视银保合作。担保机构能否同银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信关系是决定担保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前提。除了担保机构自身的实力、信誉外,担保机构能否针对银行特点提供相关担保服务也是决定合作的关键所在。如,营口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针对交通银行营口分行拥有500―2000万元贷款审批权限,专门选择申贷此类额度的优质企业与之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风险控制能力是发展基础。在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担保机构要在正确认识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业务规模。事实证明,营口市担保业发展初期采取“小额度、短周期”这一“小步慢行”的发展方式而没有一味的“大干快上”,适应那个阶段的发展需要,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而发展到今天,对担保业的风险识别、评估、计量、防范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在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

(四)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展业。担保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区域的经济金融实际状况来进行,这一点从营口担保业发展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营口市属老工业基地,企业完成改制较早,1998年企业改制面已达80 %,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主体,总量占到全市的98%,出现了化工、建材等一批新兴行业,围绕全市“打造三个产业、五大基地”发展战略,充分支持这些具有前景的新兴行业企业发展,使担保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经初步测算,仅与开发银行合作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近1亿元的保贷额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2.6亿元,增加利税3000万元,增加就业1300人。同时担保机构在规范企业管理、使企业尽快适应银行贷款条件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担保机构的辅导、培训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如营口的“辽河铝材”、“立信针织”等企业已无需担保,被银行认可。

正视问题,完善机制

营口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发展中,也发现诸如“业务范围较为狭窄,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受限;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业务开办无法可依”等相关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才能促进担保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一)加快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立法。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担保业务的发展,中小企业专业性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必须加紧解决,原因在于现行的《担保法》主要是对担保行为的立法,而非对担保机构立法,对于中小企业担保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需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贷和贷款担保的法律法规,使专业担保业务运作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契约经济,是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信用基础。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网络,加强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协作,制定有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社会信用调查评估中介机构,对用户有偿提供客观公正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法人代表及个人资信评级和信用记录等信用信息,实现整个信用资源的信息共享。

(三)尝试建立担保风险政府补偿机制。鉴于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和职能,为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后劲,可尝试建立一个分阶段投入、逐步扩充资本金或风险补偿的机制。因为申保中小企业往往抗风险能力弱、资信低,甚至存在部分不守信用企业及市场各种风险,因而出现代偿是难免的。一旦出现代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补偿机制,将会使得担保机构作为信用保证的资本金日趋减少,不良资产、亏损逐步增大,甚至危及担保机构的生存。因此,建立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是担保机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与指导。尽管目前各担保机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实施监管,只能依靠行业自律,难免会产生一些人为的道德风险。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担保行业的指导和监督,有效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课题组供稿)

上一篇:品牌之乱 第3期 下一篇:县域民企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