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时间:2022-04-21 06:18:16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7例,对照组仅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则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复发、感染情况。结果: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腺样体切除; 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 R72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048-02

doi:10.14033/ki.cfmr.2015.13.023

分泌性中耳炎属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在于鼓室大量积液以及传导性耳聋,属非化脓性炎性病症,是临床上治疗研究的重点。该病症多发于儿童,如果未能及时、正确的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仅会影响到儿童言语能力,而且会对其智力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1]。鼓膜置管术是外科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但由于部分儿童存在腺样体肥大的问题,采用鼓膜置管术会接近或压迫咽鼓管咽口,给咽鼓管功能带来极大障碍。因此,本文以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该病症的临床疗效,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整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听力损失在20 dB以上;(2)伴有腺样体肥大;(3)耳鼓膜萎缩、内陷;(4)复发性急性中耳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耳鸣、耳痛,患耳有闭塞感,行耳镜检查发现患儿骨膜呈淡黄色及琥珀色,且部分伴有明显气泡及液平面。将所有患儿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7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5例,女22例,年龄3~12岁,平均(7.2±0.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10.2±1.4)个月;观察组患儿男26例,女21例,年龄4~15岁,平均(9.1±0.8)岁;病程4~18个月,平均(11.3±1.)5个月。两组患儿各项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具可比性,且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均知悉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前对所有患儿进行全身的常规检查,对患儿用药及过敏情况进行了解,预防发生手术及麻醉禁忌证,同时对患儿进行声阻抗及电测听检查,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1.2.1 对照组 仅予以患儿鼓膜管置管术,麻醉后取患儿鼓膜前下方,呈纵向行切开处理,将鼓室内积液吸出,采用地塞米松进行对鼓室的清洗,并将1.10 mm通气管置入其中。

1.2.2 观察组 予以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取患儿仰卧位,于双侧鼻腔置入细导尿管,再经由口腔拉出,予以打结固定;经口在70°鼻内镜下使用电动吸切器将肥大腺样体予以切除,并行止血处理;如患儿合并伴有扁桃体肥大,还应切除扁桃体;采用常规75%乙醇予以患儿外耳道消毒处理,以腺样体切除作为基本条件,在耳内镜下对鼓膜前下方行切开处理,将耳腔中的分泌物吸除干净,置入T形硅胶中耳通气管,使用棉球将耳道予以缓慢填塞;术后予以患儿7 d的抗生素治疗,防止术后感染发生,同时口服促纤毛运动药物,持续15 d。

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定期复查,通常6个月以内置管可自行脱落,如若未脱落可来院取出。

1.3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治疗后患儿耳部无不适症状,听力与鼓膜完全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儿耳部不适症状得到一定缓解,鼓膜活动有所改善,但捏鼻鼓气时,仍感觉耳内存在胀痛感;听力虽然得到一定提升但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听力水平;(3)无效:治疗后,患儿耳部不适症状仍旧存在,且鼓膜无法活动,听力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下降[2]。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观察患儿术后感染、术后复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18,P

2.2 两组患儿术后复发及感染情况

观察组47例患儿中,出现感染2例,占4.3%;复发1例,占2.1%;对照组47例患儿中,感染6例,占12.8%;复发4例,占8.5%;观察组患儿复发及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47) 43(91.5) 3(6.4) 1(2.1) 46(97.9)*

对照组(n=47) 29(61.7) 11(23.4) 7(14.9) 40(85.1)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儿童常见病症,是阻碍儿童听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该病症以听力下降、鼓室积液为主要临床体征,由于儿童体质较为特殊,还未形成完善的免疫系统功能,分泌性中耳炎形成;加之儿童腺样体肥大,如若引发鼻咽部位淋巴组织增生,而会阻塞住患儿的咽鼓管,发生分泌性中耳炎[3]。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使用鼓膜置管手术,虽然可以有效清除患儿耳腔中的分泌物、积液,但患儿如若合并腺样体肥大,则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继而导致患儿鼻咽部位黏膜发生感染、水肿问题,最终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切除患儿腺样体对于促进患儿咽鼓管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使用鼓膜置管术是通过对鼓膜通气,使气压平衡来达到恢复患儿听力的作用,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采用鼓膜置管术的治疗优势在于手术安全、可靠,操作方法简便,可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同时由于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起到有效互补作用,进一步改善患儿术后感染及复况。

本次研究中,以94例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中47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感染及复况均优于对照组患儿。进一步表明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极高,可显著改善患儿听力,控制术后感染及复况,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春红,李玉杰.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97.

[2]杨书勋,孙红.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162-163.

[3]张华云.儿童分泌性中耳炎40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5.

[4]孙杨.耳内镜下双人操作鼓膜穿刺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122-124.

(收稿日期:2015-01-12) (编辑:金燕)

上一篇:芬吗通在冻融周期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下一篇: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