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对磺胺嘧啶的吸附行为研究

时间:2022-04-21 05:19:06

活性炭对磺胺嘧啶的吸附行为研究

摘 要:磺胺嘧啶作为一种外源化学污染物,经常被广大研究人员从河水、湖水等地表水体以及工业废水中检测到。磺胺嘧啶在环境中的存在,有可能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值得给予关注。本研究中,选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磺胺嘧啶,并探讨了溶液pH值、盐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值从4.0增加到10.0,活性炭对磺胺嘧啶的吸附量从0.54mg/g下降至0.11mg/g,溶液中盐度对活性炭吸附磺胺嘧啶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活性炭;磺胺嘧啶;吸附;盐度

中图分类号:X50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磺胺抗生素(Sulfonamides,SAs)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合成药物,它们被大量地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水产和畜禽养殖中动物的疾病预防等[1]。磺胺抗生素在被人或是动物服用后,仅20%~40%能被吸收并发挥药效,其余大部分药物在1~2d内以母体或代谢产物形式随排泄物直接排出,进入自然环境[2-3]。很多国家的地表水、沉积物以及水生物体内都检测到了多种磺胺抗生素[4-6]。这些磺胺抗生素作为人造外源化学品,进入环境后很可能诱导产生大量的耐药致病菌以及生物代谢,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并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6,7]。

前述研究表明,磺胺抗生素随各类废水进入环境后降解较慢,极有可能长期残留[8-9]。因此,有必要寻找高效、经济的处理技术来去除废水中的磺胺抗生素,这对保护环境及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磺胺嘧啶(SD)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活性炭的吸附行为分析,以及溶液pH值、盐度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磺胺嘧啶在溶液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磺胺嘧啶的吸附。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C10H10N4O2S≥99%),购买自Sigma-Aldrich公司(USA),SD的结构式见图1,SD的主要理化性质是分子量M=250.28g/moL,溶解度S=77 mg/L,logkow = -0.09,pKa1 =1.57,pKa2 = 6.50 [3]。

图1 磺胺嘧啶的分子结构

活性炭粉末(Charcoal active powder,直径

仪器和材料:UV-26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HZS-H水浴振荡器(哈尔滨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TG16-WS台式高速离心机(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湖南长沙)等。

1.2 实验方法

分别称取0.1g、0.2g、0.5g、1g、2g、5g、10g活性炭,加入到40mL聚丙烯离心管,加入30mL10mg/L的SD溶液,将离心管置于振荡器中在25℃160r/min下振荡吸附24h,吸附完成后检测上层液中SD的浓度,每个实验组重复3次。

配制3组30mLSD溶液,每组溶液中SD的浓度分别为0.5mg/L、1mg/L、2mg/L、5mg/L、10mg/L,各加入0.5g活性炭,将3组SD溶液pH分别调节为4.0、6.8和10.0,将3组离心管均置于振荡器中,其余处理步骤同上。

配制3组30mL SD溶液,每组溶液中SD浓度分别为0.5mg/L、1mg/L、2mg/L、5mg/L、10mg/L,各加入0.5g活性炭,以氯化钠将3组SD溶液中初始电导率分别条节为0.01ms/cm、1ms/cm和4ms/cm,将3组离心管置于振荡器中,其余处理步骤同上。

1.3 样品处理与检测方法

吸附完成后取10mL悬浮液在8000r/min下离心5min,离心后的上层清液过0.45?m有机滤膜,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波长为275nm条件下检测SD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3种吸附拟合模型

吸附中常用的拟合模型主要有3种:线性模型(Linear Model),弗劳德里希模型(Freundlich Model)和朗缪尔模型(Langmuir Model),方程式如下:

Qe=KD*Ce (1)

log Qe =log KF +nlog Ce (2)

1/ Qe = 1/(QmKL Ce) + 1/Qm (3)

上述方程式中,Qe为吸附量(mg/g),Ce为平衡浓度(mg/L),KD是线性分配系数(L/g);KF是Freundlich吸附系数(mg1-nLn /g), n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KL为Langmuir吸附系数(L/mg),Qm为最大吸附量(mg/g)。

以不同质量的活性炭吸附处理10mg/g的SD溶液,结果如图2所示,将吸附后的平衡浓度和吸附量分别拟合3种吸附模型,得到的拟合参数见表1。

在线性模型(Linear Model)中,KD为SD在活性炭和溶液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用以表征活性炭对SD 的吸附难易程度,本研究中,KD为1.403L/g,与文献[10]中SD在其他材料上的吸附分配系数相比略大一些,说明相较于其它材料,活性炭对SD的吸附更容易进行。

在弗劳德里希模型(Freundlich Model)中,KF表征吸附亲和力的大小,n能反应SD在活性炭上吸附的非线性程度以及吸附机理的差异。本研究中KF=1.245,与陈昇[11]等报道的4种磺胺抗生素KF在2.36~~3.49略有差距,但是与Thiel-Bruhn[12]所报道的5种磺胺类药物在不同粒级土壤中 KF变化0.5~6.5极为接近;此外n>1说明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水-活性炭体系中两相平衡浓度之间不呈线性关系,且随溶液中浓度升高,SD越来越难吸附到。

在朗缪尔模型(Langmuir Model)中,Qm为1.099 mg·g-1,与孔晶晶等[13]报道的SD在泥炭土中最大吸附量1.40很接近,但是较方媛报道[14]的3.33~10 mg/g小很多,这可能与活性炭的来源不同有关。比对3种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可知,朗缪尔模型的R2明显好于线性模型和弗劳德里希模型,说明本研究中SD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形式,更符合单分子层吸附过程。

图2 不同质量的活性炭对SD吸附曲线 (pH=6.8,CSD=10 mg/L)

表1 SD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吸附等温线(pH=6.8,Salinity=0.01ms/cm)

Item Linear Model Freundlich Model Langmuir Model Nb

KDa R2 KFa n R2 KL Qma R2

SD 1.403 0.965 1.245 1.036 0.984 1.499 1.099 0.991 3

注:a: KD(L g-1), KF(mg1-nLn g-1),Qm(mg g-1)。

b:N是样品重复次数。

2.2 pH对吸附的影响

pH能显著地改变SD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从而能显著地影响SD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因此,研究了pH对SD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pH对活性炭吸附SD的影响

由图3可知,随着溶液中pH从4.0增加到6.8,10.0,SD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剧烈下降,说明溶液pH值对SD的吸附有重大影响。综合考虑SD的结构特性pKa1=1.57,pKa2 = 6.50,可知在pH=4.0~6.5条件下,SD主要以中性分子形态存在,随着溶液pH值增加,SD中性分子形态的比例逐渐减小,它们阴离子形态含量的比例逐渐增加。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中性分子形态的SD能够通过疏水性分配作用和有机质相溶机制[15]被吸附。当 pH>6.4时,中性分子形态SD减小而阴离子形态的SD比例增加,阴离子形态的SD与活性炭表面之间的吸附减弱,使吸附量减小。Gao et al [1]曾报道,3种形态的磺胺类药物在粘土矿物中吸附能力的顺序为:阳离子形态>中性分子形态>阴离子形态,谢胜等[13,16]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2.3 盐度(Salinity)对吸附的影响

以氯化钠调节溶液的盐度,探讨了溶液中盐度在0.01ms/cm、1ms/cm和4ms/cm的3种条件下活性炭对SD的吸附状况,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盐度对SD在活性炭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人员报道,溶液中电解质的存在,会因静电屏蔽效应改变溶液中吸附质-吸附剂交互作用的强度[17]。从图4中可以看出,离子强度对活性炭吸附SD的影响较为微弱。试验结果表明,静电作用不是SD在活性炭上吸附的主要机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活性炭对SD的吸附,是通过活性炭表面疏水基团来完成的;王健行等[18]研究认为活性炭吸附效果受到微孔和中孔的共同作用,其中微孔是支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

3 结语

活性炭对SD的吸附,用3种吸附模型拟合后由R2值可知,朗缪尔模型拟合相关性最好,说明SD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方式,与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更为接近。

pH值能够显著地影响SD在活性炭的吸附,低pH值条件下SD的吸附量显著地大于在高pH下的吸附量。

SD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几乎不受盐度影响,说明活性炭对SD的吸附不是静电引力作用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Gao J, Pedersen J A. Adsorption of sulfonamide antimicrobial agents to clay minerals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24):9509-9516.

[2]Mcevoy G K. AHFS Drug Inform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Bethesda,MD,2004.

[3] Ingerslev F, Sorensen H B. Biodegradability properties of sulfonamides in activated sludge [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Chemistry,2000,19(10):2467-2473.

[4] Miao X S, Bishay F,Chen M,et al. Occurrence of antimicrobials in the final effluent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anad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4,38(13):3533-3541.

[5] 常红,胡建英,王乐征,等.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调查研究[J].科学通报,2008,53(02):159-164.

[6] Koplin D W, Furlong E T, Meyer M T, et al. Pharmaceuticals, hormones, and others organic wastewater contaminants in US streams, 1999-2000: a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36(06):1202-1211.

[7] Davidson J.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bacteria in the environment [J].Plasmid,1999,42(02):73-91.

[8] Thiele S. Adsorption of the antibiotic pharmaceutical compound sulfapyridine by a long-term differently fertilized loess Chernozem [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0,163(06):589-594.

[9] Castiglioni S, Bagnati R, Fanelli R, et al. Removal of Pharmaceuticl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Ital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6,40(01):357-363.

[10] Doretto, K.M.,Rath S. Sorption of sulfadiazine on Brazilian soils [J]. Chemosphere,2013(90):2027-2034.

[11] 陈昦,张劲强,钟明,等.磺胺类药物在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上的吸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309-312.

[12] Thiele-Burhn S,Seibicke T, Schulten H R, Leinweber P. Sorption of sulfonamide pharmaceutical antibiotics on whole soils and particle-size fractions [J].J.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33):4.

[13] 孔晶晶,裴志国,温蓓,等.磺胺嘧啶和磺胺噻唑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8,27:736-741.

[14] 方媛,隋铭皓,盛力,等.磺胺嘧啶在颗粒活性炭和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特性[J].水处理技术,2012,38(01):23-26.

[15] Tolls J. Sorption of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in Soils[J].Environ Sci Technol,2001(35):3397-3406.

[16] 谢胜,李娟英,赵庆祥.磺胺类抗生素的活性炭吸附过程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2,6(02):483-488.

[17] Radovic L R,Moreno-Castilla C, Rivera-Utrilla J. Carbon materials as adsorbents in aqueous solution [J].Chemistry Physics Carbon,2001,27:227-403.

[18] 王健行,魏源送,成宇涛,等. 颗粒活性炭深度处理抗生素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3,7(02):401-410.

作者简介:刘运涛(1977-),男,重庆永川人,工程师,现任职于重庆市永川区环境监测站,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上一篇: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下一篇:绿色广告传播现状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