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不锈钢,不幸的雕塑

时间:2022-04-20 10:36:04

不幸的不锈钢,不幸的雕塑

The stainless material itself has many esthet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features need perfect processing. In 1990s, urban sculpture took stainless steel sculpture as principle thing. The demand of face-saving projects,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to contemporary art made urban sculpture works showed a distorted prosperity. In the condition of unfamiliar with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tainless steel, lack of refined processing condition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n this material, the stainless steel urban sculpture left a simple, pale and frivolous impression.

几年前,与一位西方的雕塑家聊起中国的雕塑。他说,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不锈钢雕塑,形象真是太丑了。我说,或许不同的国家的审美习惯不同吧。他说,也许如此,但他就是不喜欢。

其实,我也不喜欢,我简直烦透了那些无处不在的不锈钢雕塑。想一想也确实神奇,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里,不锈钢雕塑迅速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产生、发展、膨胀,这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奇观。其他材料的雕塑也不少,但是和不锈钢的雕塑比起来,在数量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说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艺术经历过一个青铜时代的话,从城市雕塑看,这十几年算得上是不锈钢时代,这也是中国当代的一大特色吧。

雕塑的发展也伴随着材料媒介使用上的尝试。不锈钢材料在雕塑中的使用历史不太长。20世纪初,抽象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其他现代主义艺术家都曾经把不锈钢作为创作材料。但这种材料并没有被西方艺术家所喜好,现代雕塑中不锈钢材料的并不多。西方现代城市雕塑中使用不锈钢材料的少之又少,大多还是使用青铜和石材,尤其在公共空间中,对传统的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延续是西方城市环境发展的原则。

有影响的不锈钢雕塑也有一些,上世纪30年代,苏联雕塑家穆希娜专门为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苏联馆做了《工人和集体农庄妇女》的巨大雕塑,为不锈钢锻造。如此巨大、锃亮的新金属雕塑在当时获得了不少关注。但之后,并没有在苏联城市雕塑建设中推广。最有影响的不锈钢雕塑是美国的《云门》,这是印度裔雕塑家阿尼什·卡普尔为芝加哥的千禧公园所做。2006年竣工后,立即成为芝加哥新的地标景观。作品长20m,宽13m,高10m,拱底最高处距地面约4m,重100t。《云门》由168块不锈钢板焊接而成,表面被抛光,游客可以在其上看到被反射和扭曲的城市轮廓,完全观察不到接缝。此外,雕塑的底部为会歪曲和重叠影像的凹形空间,被称为“Omphalos”(希腊语意为“中央”)。这件作品把沉重与轻灵、实在与虚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不锈钢材料独特的优点,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

在城市雕塑发达的国家中,日本的城市不锈钢雕塑倒是不少,这是由于日本毕竟是新兴国家,城市雕塑的起步比较晚。少了传统的约束,对雕塑材料的选择空间就非常自由。日本艺术家对任何材料都保持尊重,特别擅长发挥材料自身的审美特点。对不锈钢材料使用也是如此。加上他们在加工方面无与伦比的精致追求,使得日本的不锈钢雕塑焕发着珠宝一样的魅力,成为日本城市景观的重要特点。

台湾雕塑艺术家杨英风擅长于不锈钢雕塑,他的《龙》《风》《月》等,都是不锈钢艺术的上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他的一件雕塑,如今还记忆深刻,那种流畅的曲面和镜面一样的折光度完全超出我对不锈钢雕塑的视觉经验。香港雕塑家文楼的雕塑中也有不少不锈钢的作品。不锈钢的折射使他的《风竹》亦梦亦幻,是其他材料无法达到的效果。

中国雕塑艺术家对不锈钢的使用时间很短。上世纪60年代末,领袖像风潮中,北京西郊某部队大院的领袖像开了不锈钢雕塑在中国的先河。至今我未能找到照片,不知当时的加工效果如何。几年前,在重庆医科大学新建的高达20m的像也为不锈钢加工,效果惨不忍睹。

上世纪80年代,北京首次举办亚运会的城市园林建设中有了几件不锈钢雕塑,造型简洁流畅。那时不锈钢板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新奇的,平整、光亮,与人们理解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似乎有形式上的关联。雕塑家对现代化的理解、对抽象的认识还处于表层,不锈钢是设计者容易接触到,而又体现出现代特点的材料。于是,中国人开始表现出对这种材料出奇的喜爱。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建设对雕塑的需求快速提高。但是当时各地方政府的财力还非常有限,能够符合完成快捷、体积巨大、形式新颖、费用低廉的雕塑成为选择的标准。不锈钢材料成为第一选择,这源于不锈钢材料的特点。材料轻便,体量巨大的雕塑也没有多少重量;加工难度也不高,几把锤子、一只焊枪就可以开工了;材料看起来也很高级;关键是造价不高。一时间,不锈钢雕塑遍地开花,专门加工不锈钢雕塑的企业越来越多。由于社会对不锈钢雕塑的大量需求,不锈钢雕塑的批量生产也开始了,并在各大广告媒体推广。

不锈钢材料本身看起来确实有许多美的特点,有永远崭新的金属光亮,不会锈蚀。但这些特点需要完美的加工才能实现出来。而不锈钢雕塑加工企业的技术的拙劣没有把美体现出来,而是把不锈钢可能存在的视觉缺陷都在加工中暴露出来。手工作坊式的雕塑加工企业无法避免焊接过程中的扭曲变形,也无法打磨出合适的肌理和亮度,并保持金属应有的坚硬、流畅。于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不锈钢雕塑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简单、苍白、轻浮、大而无当,这倒是把那时的普遍社会心态表达得十分准确。

如今,上世纪90年代城雕积累的问题逐渐显现,那些以不锈钢雕塑为主的城市雕塑的保留和拆除成为后续的城市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看来,中国艺术家对不锈钢的使用太过急迫。显然当时还没有熟悉不锈钢材料的性能,也没有精制加工的条件,更谈不上对这种材料文化上的认识。在城市面子工程的需求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对当代艺术的粗浅认识下,不锈钢城市雕塑表现出一种扭曲的繁荣。

这真是不锈钢的不幸,因为雕塑,很多人厌恶这种材料;这也是雕塑的不幸,因不锈钢,很多人厌恶了城市雕塑。

上一篇:海洋平台称重系统改进建议 下一篇:玉皇及其神系造像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