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音乐教学的无痕境界

时间:2022-04-20 07:40:49

探寻音乐教学的无痕境界

【摘要】"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无痕是师生处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课堂中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长,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顺应原有的基础,自然地成长。本文就根据当前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着灌输式教学、形式主义教学条框、为教而学等问题,谈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关注意外,创设情景,捕捉细节,赏识学生,精心设计等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无痕 境界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课堂上动不动就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不管有没有必要;动不动就"分组讨论",不管学生是不是真讨论,是不是有收获;老师一个问题刚出来,"唰唰"小手林立,大家争着发言,老师就高兴,也不想想学生不思考就急着回答问题好不好,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学唱歌曲时,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听音乐,然后跟着音乐一遍一遍的唱,不管有没有唱准,不管有没有感情的演唱;评价学生时教师"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表扬他,啪啪啪",让人浑身不自在……这种只追求表面热闹,忽视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忽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岂不是把音乐教学改革引入了误区?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该如何彻底屏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

1.关注"意外"随机生成"智"无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态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生成的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中闪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要善于捕捉教学以外的可利用因素,注重有效引领,泰然地迎接生成,并加以智慧的推进,使它变"废"为"宝",常常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未曾预设的精彩"。但真正应对生成,需要敏锐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如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上课铃声响,她正准备上课,有几个学生姗姗来迟,她看了看后面听课的老师刹那间面红而赤,似乎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她什么也没说,等这几位迟到的学生坐好就唱起《原谅我》(是本堂课继续教学的歌曲)这首歌,还对歌词进行改编:"原谅我迟到一点错,原谅我刚才不知错,承认我迟到一点错,向你倾诉我知错。"唱完这首歌,不仅这几位迟到的学生羞愧的低下了头,而且同学们也深深领会到歌曲表现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迟到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教育"两句后,让他回到座位上,或者直接让他回座位,几乎没有谁把学生迟到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智慧地利用的。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意识和教学理念,更囿于我们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这种自然高妙、不留痕迹应对"意外"的艺术,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2.创设情景,情境感悟"趣"无痕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这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个途径或两种方式。也就是说,知识不是由教师被动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景的创设,是实现激励、唤醒、鼓舞的良好手段。尤其对于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情景的创设更显重要。《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下来之所以能感动听课教师,能让师生彼此心灵交汇,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捕捉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从评价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平等的"对话者",用爱心去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教师巧妙点拨、机智激励,不露痕迹的情感渗透,学生从中得到的将是多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以及和谐、自主、全面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下一篇:小学中年级作文指导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