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生态嬗变

时间:2022-04-20 04:27:32

济源,生态嬗变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济源因古道济水而盛名,济水因诸多诗作而意深。

从远古洪荒的传说到城市变迁的今天,济源,正以多角度及多层次的影像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及创新性。

济源,正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彰显其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文化特色。

济源,正以愚公精神的继承和传扬不断践行其社会责任与民生担当。

济水之源,绿色之城

济源因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的发祥地。

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的济源,其地处豫西北、晋东南交汇处,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相连。在区位上是沟通晋豫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2009年以来以构筑园林城市、弘扬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化为理念,全面建设以森林资源为主导的绿色生态济源。

城在林中,人在绿中

城在林中,人在绿中。这是济源百姓的生活写照。

城市体系建设与城市生态延伸无不紧密关切着济源的发展态势与走向、其主政者的民生责任与执政自觉,以及民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动参与和融入。

德国诗人海涅曾言,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社会在嬗变,而济源在自我时展理念中坚守着对民众的责任与承诺。

济源市的总体地形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占全市面积81%以上。据了解,济源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建设资金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城市森林建设投入机制。

济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孔庆贺直言,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空间。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不断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济源市林业局创森办刘平介绍,济源市结合城市规划,开展以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森林建设,构建“一核、两带、三网、四片、多点”的生态体系。通过创建,在济源市建成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形成城市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济源市因势利导,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建设思路,以城区、镇村、通道为重点,全面构建城镇园林化、农村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单位花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

济源市以“抓绿化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理念,拓展城乡绿地面积和绿化质量,共完成通道绿化3450公里,水系绿化489.5公里。高速公路、一级路、国道、干流绿化宽度达到50米以上,铁道、省道、重点河流绿化宽度达到30米以上,通村道路绿化宽度达到6米以上。

在库区、河流、湿地沿岸绿化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植被为前提,建成了特有的南北蟒河、沁河、珠龙河水岸风光带,水岸绿化率达到90%;在公路、铁路等绿色通道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通道绿化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道绿化率达到90%;在东部平原区以防风固沙为主,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要求,以200亩一个网格,网络间距不超过350米,林带植树2行以上的标准完成农田林网15.1万亩,有效防止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了粮食的丰产稳产。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城市初现容颜。

创新思路,探索模式

济源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创建工作全局,不断完善建设思路,创新建设模式。以济邵高速公路、石寺路、阳下路沿线绿化为重点,通过生态市建设和“3+1”造林绿化工作两个平台,及早动手,科学规划,广泛动员,不断掀起造林绿化高潮。

济源市通过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复合型城市组团和三个重点镇为核心的“1131”发展战略,开展了济源森林城市体系中“一核”和“多点”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建设,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和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和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

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城乡一体,绿色济源”的理念,济源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弘扬城市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宜居水平,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的济源,境内主要道路、水系、村镇、城区、机关,社区庭院,处处绿树成荫,林网水网交错有致,城区、近郊、远郊、乡村协调配合的绿色生态圈已经成型。

政策引导,突破瓶颈

济源市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理念,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

济源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公室郑二侠说,济源市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确定了“11335”城乡发展布局,即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设好一个中心城区,推进3个复合型组团融合式发展,抓好3个重点镇,带动52个新型社区建设的“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布局优化、衔接紧密、功能完善、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她介绍,新型生态社区正在形成规模。

城镇带动型,依托小城镇公共资源、在镇区建设了新型农村社区,如承留镇的滨湖花园社区,由镇区周边七个村整合建设;产城一体型,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居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如驿城社区;产业培育型,以旅游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板块为基础,配套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民俗型,对有一定民俗特色的村庄在建筑、环境、设施方面进行完善提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如承留镇大峪社区;环境改善型,就是针对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水库库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通过政策扶持、社会援建、群众自筹等方式,按照生态宜居的标准,重新选址建设社区,如下冶镇月亮湾社区、克井镇北辰社区等。

上一篇:大病救助凸显医保短板 下一篇:建设生态济源,打造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