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的自救与互助

时间:2022-04-20 07:19:31

57岁的武汉人李铭兰是一位“失独”者,13年前,她的独子突发脑溢血去世。2007年9月,走出阴影的李铭兰带领多个遭遇类似打击的家庭,注册成立了关注“失独”者群体的公益组织“连心家园”,使有相同经历的家庭相互鼓励,抱团取暖。

痛失子女

1999年3月8日,妇女节。儿子早上出门前,亲手给李铭兰戴上一朵红玫瑰胸花,说:“妈妈,我爱你。”3天前刚过21岁生日的儿子,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中澳班,即将到澳大利亚深造。当天下午4时许,一个电话打来:“你儿子因突发性脑溢血正在医院抢救!”等她匆忙赶到医院,儿子已躺在冰冷的太平间里。她哭倒在地。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李铭兰都无法接受现实。她不停地哭,有时候还想到自杀。丈夫急了,把她送进湖北中医学院,诊断结果为焦虑症,在医院住了半年。

为了躲避熟人,李铭兰夫妇搬了3次家。有人不经意问起她的孩子,她便说“儿子在国外读书”。说完,匆匆回家,关上门直流眼泪。

不愿接受现实,多次搬家,听见别人谈论儿女就马上走开,到一个角落舔舐伤口——记者接触的“失独家庭”,几乎都是如此。

李铭兰说,她和丈夫也想再生一个孩子,并曾获得一个借腹生子的机会。但两人还是接受不了,总觉得儿子还在,不能丢了这份爱。之后,他们获得过一次领养女婴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让李铭兰高兴的是,她帮助“连心家园”团队里的两个“失独”家庭新生了孩子。她说,一名姓李的中学老师经过他们的联系,通过借卵,生了一个孩子。但李老师今年已经56岁,家庭情况也不好,抚养孩子是个难题,“好在其家旧房拆迁获得了一笔钱,否则难以为继。”

现实中,如果因车祸等事故致独生子女夭折,且责任在对方时,还能获得一些赔偿。如果孩子因病死亡,则往往债台高筑,哪怕能再次生育,亦无力抚养新生儿。

晚景凄凉

2011年年底,“连心家园”成员张纯清死在医院的病床上。自此,这个苦难的家庭终于在天国团聚。10多年前,张纯清下岗。1997年,她的儿子因救溺水者身亡。随后,丈夫在忧郁中病逝。2009年,张纯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随后转为肺癌。

去年10月,张纯清癌症复发,因为没钱,她只能在医院过道的病床上接受简单治疗。接到张纯清的求助电话后,李铭兰彻夜未眠。第二天,她召集“连心家园”的所有成员募捐,共筹得一万元钱,把张纯清送入病房医治。

这点钱最终没能挽回张纯清的生命,她的生命终于55岁。医院先后下达的病危通知及死亡通知,均无人签字,最后还是“连心家园”的人帮忙代签。张纯清去世后,“连心家园”的成员将她葬在不收费的公墓。

相比张纯清,张桃梅的情况要好一些。张桃梅今年50岁,是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工。2007年,她16岁的儿子在球场上头部受伤,最终离世。一年以后,她的丈夫中风,不久失明,并丧失行动能力。

张桃梅患有甲状腺癌,有一段时间要入院手术,只好把丈夫送到福利院。丈夫在福利院天天哭。张桃梅出院后,只好把丈夫接回家。她说,他们两口子每个月仅收入1900元,无法支撑治疗费用和生活开销,“我都不敢想象我们的老年生活,我们没有存款,不能支付雇请佣人或者居住老人院的费用。”

“病无所依,老无所养,没人送终,这是失独者进入老年后的境况。”李铭兰说,她也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她是武汉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似乎不缺钱。而对那些依靠低保生活的“失独”者来说,怎么养老?李铭兰认为,为“失独”者解决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抱团取暖

张桃梅的今天,也许就是“失独”者的明天,每念及此,李铭兰都很担忧。

从湖北中医学院出院后,李铭兰跟几个“失独”者沟通,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应成立一个组织“抱团取暖”。

2007年9月,李铭兰自筹3万元,创办武汉“连心家园”,并在相关部门注册。至今,一共有300多个家庭600多名会员加入了这个组织。

为“失独”家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这是“连心家园”的主要工作内容。

2011年八九月期间,王雪(化名)的女儿在美国遇车祸身亡。王雪夫妇捧着女儿的骨灰盒回家后,每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亲友们试图劝说,都被赶了出来。李铭兰听说后,带上“连心家园”成员登门拜访。他们听王雪夫妇倾诉,又都坦承自己的遭遇,“我们都是苦命人”。经过多次心理开导,王雪夫妇开始慢慢走出家门,并加入“连心家园”。

李铭兰说,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他们主动前往提供帮助的,也有对方打来电话求助的,除了武汉本地人外,也有外地家庭。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管多忙,不管多晚,李铭兰都会耐心提供帮助。

李铭兰承认,目前“连心家园”的成员,都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在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时,都是拿自己做教材,一再撕开自己还在淌血的伤口,以求得对方的心理平衡。李铭兰说,如果有高校或社会专业机构能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支持或帮助,干预效果会更好。

在“失独”者中开展互助互爱活动,是“连心家园”另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他们成立了唱歌队、舞蹈队、乐器组及游泳组等,每月开展1至3次集体活动。他们已经排练了几个月,要冲刺央视的“向幸福出发”栏目。

“连心家园”的第3项工作内容,是为社会献爱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连心家园”成员踊跃捐款。2008年初冰灾,他们购买了几十套棉被棉衣,送给福利院的老人及孩子们。今年母亲节,李铭兰买了50箱牛奶去孤儿院,孩子们亲切地喊她“李妈妈”。泪流满面的她心想:“我应该是奶奶呀!”

社会关爱

目前,“连心家园”成员每个月需交纳5元会费,“但吃个盒饭最少都要8元,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盒饭钱都不够。

“连心家园”还坚持每年要吃一顿年夜饭,费用由大家凑份子,不足部分一般由李铭兰掏上。她说,这些年投进去的钱,“至少已有六七万元”,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

李铭兰认为,随着加入“连心家园”的家庭越来越多,需要政府、社会爱心机构及个人伸出援助之手。

上一篇:重庆渝中区开展邻居节活动拉近邻里关系 下一篇:百万“失独”家庭敲响养老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