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中国销售额5年欲增600亿,订单从何而来?

时间:2022-04-20 12:12:37

日立中国销售额5年欲增600亿,订单从何而来?

如果说日立过去的多元化就如同人的十个指头一样各自为战,如今的日立正在试图将其十指交叉,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以增加它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订单。其中,拳头的一半是其IT部门,拳头的另一半是其基础设施部门,而支撑这个强有力拳头的双臂就是其高性能材料部门。

我是被这样一条消息吸引的:日立集团计划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由2010财年的990亿元增加到2015财年的1600亿元。

初读这条消息时,使我震惊的是日立集团2010财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高达990亿元,环顾中国的企业,2010年时又有多少能达到近乎千亿的销售规模呢?想必也就那几个荣登世界500强的企业才有这样的业绩吧。

再读这条消息时,使我好奇的是日立集团又该如何在华五年之内增加600亿元的销售额呢,在我的印象中,日立不就是那个卖家电和挖掘机的公司嘛,日本家电企业难道不正在韩国和中国企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吗?如今的挖掘机市场更是一片萧条,短期看不到回暖的迹象,日立600亿元新增订单的依据在哪呢?

作为一家日本企业,日立在中国向来十分低调,几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从不解释其在中国销售额的具体构成。在约访无果后,我也只能在其多年的年报和公告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原来,我印象中的日立只是日立集团的一小部分:2011年底,日立有十一大事业系统。如果单从销售份额占比来看,日立应该是一家和IBM一样的IT公司,其IT部门(信息?通信)销售额占比最大,为16%。印象中的以挖掘机为主的建筑机械占比10%,而数字家电只占比8%,在总的销售额中排名倒数第三。

面对日立如此庞大繁杂的事业,我又该如何去找出新增订单的来源呢?路径是这样的:订单的扩大将伴随着产能的扩大,而产能的扩大需要资本的投入。如果我知道日立这几年的资本投向,那么我就可以大致倒推出日立未来几年可能的订单来源。

在日立厚厚的英文年报中,日立透漏出了其资本的流向:在其2011~2013的三年规划里,高达100亿美元(占其投资总额的70%)的资本都将被投向一个事业,这个事业的名字叫做社会创新,而600亿元的新增订单很可能就来自这一事业。

那么,什么又是日立集团的社会创新事业呢?

社会创新事业的核心其实只有三部分:IT部、基础设施部和高性能材料部。目前,日立集团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社会基础设施和IT领域拥有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在日立看来,如果能够将两者相融合,日立将拥有别人不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2012 年4 月1 日,日立将其组织结构重新整编为IT集团、基础设施系统集团、电力系统集团、建筑机械集团、高性能材料集团,由原来的十一大部门缩减到五大部门,融合意图明显。如果说日立过去的多元化就如同人的十个指头一样各自为战,如今的日立正在试图将其十指交叉,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以增加它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订单。其中,拳头的一半是其IT部门,拳头的另一半是其基础设施部门,而支撑这个强有力拳头的双臂就是其高性能材料部门。

顺便说一句,2009年,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新企业广告形象采用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动物――“食梦貘”。“貘”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动物,它保持着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在中国西汉刘歆的《山海经》中,将“貘”描述为“以梦为生”的上古神兽,据传食梦貘会带走人的噩梦,还人安眠,这也是日立的梦想:通过创新为世界做贡献,还世人安眠。

日立或许会还很多人安眠,但它一定会是IBM的“噩梦”。

众所周知,2008年,IBM提出了著名的“智慧地球”战略,而日立也紧随其后,快速地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而这也正是其社会创新事业的最前沿。不可避免地,IBM和日立在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市场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智慧城市的订单争夺中,日立和IBM曾多次打遭遇战。拿最近的一次案例来说,2011年底,嘉兴市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规划。日立随后闻风而动,迅速与嘉兴市政府建立联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2012年2月20日与嘉兴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半个月后,IBM才姗姗来迟,在嘉兴推广自己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嘉兴智慧城市建设的订单争夺中,日立迎来了开门红,而IBM只能无奈地伺机而动,日立的实力如此可见一斑。

在IBM如日中天之时,日立却可以成功狙击IBM,这多少让人出乎意料。然而,在我看来,日立战胜IBM并非偶然,这不仅是因为当世人都将目光对准IBM的转型时,却忽略了日立的紧随其后,还因为它紧握的拳头打向的靶子就是“智慧城市”――而这也很可能是其新增订单的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500多座城市宣称将打造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更是以万亿元为单位,仅中国就已经有近300座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钱途”不可限量!

何谓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IBM、思科、西门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概念和侧重点。通常来说,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利用IT技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城市。日立所构想的智慧城市是借助IT技术对各种城市元素进行关联,从而让城市运作更节能、安全和“智慧”。当然,这里的“各种城市元素”最好也是由日立来提供――日立想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勾勒智慧城市的蓝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日立也要从政府开始寻求突破,而日立也正是这样做的。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可以说明日立的订单从何而来:日立先和发改委达成项目合作意向,发改委相关项目组首先在试点城市中选择50家中小企业作为对象,就对象企业进行节能检测,之后由日立在节能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方面提供支持,试点结果获得认可后,节能对象将扩大至试点城市全市的中小企业,而这就意味着日立的订单将迅速被放大。

在上述案例中,日立和IBM的不同之处已经非常明显:IBM只能给出解决方案,但无法提供设备,而日立除了告诉你如何能够节能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设备,给出真正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而在赢得解决方案前,日立愿意且有能力先做示范项目,而如果IBM想要做示范项目,那么它多少需要求助于人――这或许就是日立在订单争夺中战胜IBM的法宝吧。

读到这里,面对智慧城市这个以万亿为单位的大订单,你还觉得日立在华5年销售额在原有基础上欲增600亿是一个神话吗?我觉得不是。

上一篇:金志峰:不断创新产品 公司才有生命力 下一篇:卡特彼勒为何热衷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