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迷你钢厂”为何受到瓦轴、大冶轴的青睐?

时间:2022-09-15 04:22:50

在当前一片萧条的钢铁行业,这家新成立的钢厂不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还与国内两大轴承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到底发现了怎样的商机?

徐霖伫立在窗前,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车间,沉默不语。他燃起一支烟,以试图掩饰内心略带兴奋的紧张。

这是2012年4月29日,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大山的宁静透着一股暖意。几个小时之后,在瓦房店群山环抱之中的得霖重工就要迎来第一次投产。凝聚着徐霖四年多心血的工程能否一次就投产成功?富有经验的生产副总和技术团队自信满满,但对于那些非技术部门的员工来说,他们和徐霖一样,害怕、担心、焦虑、兴奋、好奇等心情五味杂陈。

22点整,只听车间传出“隆隆”的声响,电炉的火光把每个人的脸庞照得透亮,人群中发出了小声的欢呼,投产成功!黑暗中突然窜出的彩色电弧搅动着略带沉闷的气氛,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欢乐,但是不久之后,得霖重工成功投产的消息将会成为素有“轴承之都”之称的大连瓦房店地区的一条重要新闻。

一战成名

很快,检测报告就呈现在人们面前,得霖重工炼的第一炉特种钢就已超过国家标准,远远优于许多国内大型钢厂的冶炼质量!消息不胫而走。对优质特种钢有需求的几家轴承厂老板还特意派手下的人来得霖重工验证消息的真实性。

显然,徐霖很清楚客户要的到底是什么,尽管国内粗钢产量严重过剩,但是对于轴承厂而言,优质特种钢的需求仍然不小。尤其对于瓦房店大大小小600余家轴承企业而言,大型钢厂不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少量、高品质的轴承钢,导致一些轴承企业想生产高精密的轴承,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原料,时间成本、运输成本的叠加不知拖累了多少企业!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得霖重工能否填补这一缺口?这是徐霖从决定涉入特钢市场的时候就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所看重的商业机会。但徐霖心里也清楚,在敏感时期投资钢厂,大环境和市场对钢铁产品的认识都是不利因素,如果在过硬的产品没有充分得到客户认可之前就盲目地开拓市场,那真的算是“逆风而上”了。尽管第一炉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徐霖仍按兵不动。他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四年的等待都熬过来了,哪急这一时?他在等待,等待产品质量稳定时再出手。

但是看似“守株待兔”的经营理念,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自然也超出了徐霖的预期。

没过几天,瓦轴董事长王路顺和大冶轴董事长周喜玉就相约而至,来看看和自己几乎一墙之隔的小兄弟。豪爽的周喜玉对得霖重工炼出的第一炉钢十分满意,当场就拍板决定:“我这个厂从来没用过小厂生产的钢材,但以后凡是能用得上你们生产的产品,我就用你们家的!”随后,瓦轴和大冶轴分别与得霖重工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看到两家龙头企业如此认可得霖重工的产品,当地30多家轴承企业蜂拥而至,都愿意和得霖重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2012年4月29日投产至今,订单额逐月上升,“开局形势不错!有点超出我们的预料。”得霖重工的总顾问估计,截至2012年底订单额就能达到1.5亿元!

事实似乎已经证明徐霖四年前的坚持与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几乎很少有人能懂得徐霖这些年的所思所为。他曾在董事会上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企业要想走出经济危机这场大火的围困,必须‘火中生火’。我们所要生的‘火’就是生产特种钢的炉火!这炉火不但要点燃烧旺,还要释放出科技的热能。”

那么,得霖重工的这炉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呢?

逆风而上

“低谷起飞”、“顺势而为”是徐霖喜欢用来总结得霖重工发展历程的两个词。对于非钢铁行业出身的徐霖而言,除了瞄准目标市场之外,胆识、灵活的处事方式更是一个“门外汉”经营的关键。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徐霖在大连普兰店市的轴承厂经营遇到了很大困难。在其它轴承企业老板静待市场好转的时候,徐霖预感到经营不能停,停下来就是死亡。但守着轴承厂并不能带来什么转机,毕竟已经在精密轴承上奋斗了很多年。如何扭转困局?经过反复对市场进行调研,徐霖决定围绕拉长瓦房店地区轴承产业链条、满足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需求做文章。瓦房店地区的轴承生产企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废钢。如果利用收购的废钢冶炼轴承钢、合金工具钢等特种钢,然后经过锻造车间再生产特种钢锻件、锻材,这样,不仅可以给瓦房店众多的轴承企业提供配套使用的原料,也可为大连及国内装备制造业提供大型铸钢件、钢锭和锻材。同时,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废钢又可以反馈回来作原料,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具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的特色。思路清晰之后,一个准备筹建特钢厂的方案在徐霖的腹中开始孕育。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此时,正值大连金泰特殊钢有限公司歇业,欲将全部特钢生产设备及经营权出让。虽然该厂的设备已陈旧,不可利用,但经营权是可贵的。于是徐霖决定买下他们的经营权,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得霖重工有限公司。

四年前的钢铁市场和今天比起来好不了太多,产量过剩、企业亏损严重、国家政策也不宽松。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这个时候投资这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就是一场“赌博”。

既然粗钢产量过剩,优质特种钢产量不足已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如果谁能做出优质特种钢,必然可以跳出钢铁行业的窘境,赚得高附加值的利润。可是谁又有勇气下注?至少在瓦房店这个轴承企业聚集区并没有出现像样的原材料供应商。对市场形势有敏锐洞察的徐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放弃这一机会。

当时国家产业政策里规定,30吨以下的电炉不允许使用,得霖重工就上了一台30吨的电炉;而且这台30吨的电炉是用来冶炼废钢的,也符合国家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从钢材品种上来看,国家允许上高合金的特种钢,徐霖锁定的轴承钢正好符合要求;更重要的是,如果把钢厂建到瓦房店,可以拉长当地轴承产业链条,这是当地政府迫切希望实现的事情……

在调研中徐霖还了解到,瓦房店600余家轴承厂,每年轴承钢的需求量是200万吨左右,而得霖重工设计年产量只有5万吨,“就算经济再怎样不景气,只要这些轴承厂还生存着,连5万吨钢材都消化不了吗?”而且,得霖重工毗邻大连造船厂和众多轴承企业,他们的边角料、废料等都是炼钢所需要的原材料,既是客户也是供应商,就会有许多合作共赢的机会。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就在企业搬迁之际,还有一点儿顾虑困扰着徐霖,那就是家里兄弟姊妹和亲属很多,有的在原来的轴承厂工作,有的需要他的关照,听说要建新钢厂都想同坐“这条船”借借光。然而徐霖深知,亲人当然需要关心和爱护,可亲人没有一人是炼钢行家。如果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进公司管理企业是会误事的。

此前,徐霖也曾在自己的轴承厂建立初期推行过家族式管理,那时他每天大部分时间会呆在车间里监督工人,其他杂事等也都由他负责,结果却忽略了市场和客户。没过多久,徐霖又眼睁睁地看着有家民企关门,问题同样出在家族管理上。于是,徐霖深刻感受到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为了照顾亲人,在建设新厂房的同时,他把自己在普兰店的轴承厂也迁到瓦房店,给自己的每个亲戚都分配了股份,对他们说:“轴承厂就交给你们经营了,但是钢厂的事情你们不许参与!”徐霖的做法,让他在亲情上得到了理解和安慰,使得得霖重工可以顺利地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

力争以“信”和“质”取胜的得霖重工,在建厂初期就聘请东北大学、东北特钢集团等专家指导建厂,从设备安装到电力布置,一层一层地论证,并亲自现场指导。由于地方变电所供应能力有限,徐霖不惜花1200万元自己建设供电专线,同时引入了一套300万元的节能环保设备以清除锅炉排放的废气,还能节水、节电。这个在创业初期看似不值当的花销却有着重要的商业意义。除了节约能源以降低成本以外,特种钢设备的使用环境改善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得霖重工的总工程师举了个形象的例子:穿一双白色板鞋在美国居民区走一圈,还是白色的,但是在中国可能就变成灰色的了。

徐霖对于生产环境的苛刻要求使得产品在生产之前就给客户留下了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但是,对硬件设施要求严格的徐霖不得不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那时已经投入两亿多元自有资金的徐霖,马上要面临捉襟见肘的境地。虽然他知道国外先进的钢厂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出量大,但是他并不需要太高端的自动化设备。徐霖把自己所在的有中国特色的“迷你钢厂”定义为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方面的原因是自有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如果上马自动化设备,会让更多的人下岗。徐霖算了一笔账,投资一条联动线假如需要10亿元,而一条非联动线只需要2亿元,两者的差距就在于传输的机种不同,差了几个人力。但是中间差的8亿元可以降低许多财务费用,也可以雇佣更多工人。“我没有必要让我们的技术过剩,太浪费了,合适、恰当就好。”徐霖在成本上考虑得十分周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然瓦房店地区轴承业发达,但是懂炼钢的人却没有几个。由于参与厂房建设的工程师们年纪较大,不可能再亲自指导炼钢,于是徐霖只能从东北特钢厂和大连特钢厂入手挖掘人才。东北特钢集团炼钢厂的厂长、高级工程师都在临退休的时候接到了徐霖的邀请。

现金激励是吸引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徐霖更希望能够通过得霖重工打造的“高、精、奇、特、专”钢厂的愿景,激发出这些原国企高级技术骨干追求较高产品品质的激情。得霖重工的总工程师自从接受徐霖的邀请后,每天干劲儿十足,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了一整套适合得霖重工的工艺流程。生产副总更是几乎从早到晚往返于车间与研究室之间。“产品就是我的一张脸。”总工说道。如此吸引人才的方式使徐霖招来了自己收购的特钢厂曾经的骨干、一些国企特钢厂的高管人员、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钢铁行业从业者。得霖重工的技术团队从一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余人,基本满足了生产需求。

在徐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优质特种钢。从原料的筛选到产品投放市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在选料上,虽然大连造船厂和轴承企业的边角余料本身就是一种优质钢材,但是在徐霖眼中,这些钢材依然要经受严格的检验。“不管这个入场材料合不合格,在我们眼里没有合格产品!除了废钢,其他辅助材料必须经过60~80度之间的干燥,铁合金必须100%烘烤使用,我们要使产品在最好的条件下加工。”徐霖说,“我们与国有企业比,产量比不过,品种覆盖面比不过,我们能生存的法宝就是做精品,奔国际一流,把国家标准当成我们的最低标准!”

在技术团队建设的同时,一套企业管理体制也一点点地建立起来。从规章制度、网站建设到企业文化,再到后勤保障,任何细节都没有落下。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得霖重工已基本搭起了经营框架,尽管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已达49岁,但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以一当十,让创业时期的得霖重工可以顺风顺水地发展。

在《中国机电工业》采访期间,得霖重工又聘请到了从东北特钢集团刚退休的全国电渣重溶首席专家进厂坐阵,筹备购置安装国内最先进的两台气保电渣重熔炉,2013年2月份即可上马。这项技术设备的购进投产,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使得霖重工的钢材不仅可以供给轴承厂,还可以进军起重机、造船等领域,更可以给钢材研究所做研究材料使用。但是,规模效益并不是徐林所追求的,按照他的想法,得霖重工最多做到年产10万吨,“高、精、奇、特、专”才是得霖重工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空气和水会成为奢侈品吗? 下一篇:达尔瓦的巴尔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