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时间:2022-04-19 11:57:19

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冀东地区主要包括唐山市及滦南、乐亭等县和秦皇岛市昌黎、卢龙、抚宁县等地,在此区域产生和流行的民歌被称为冀东民歌。冀东地区人民勤劳纯朴,民风朴实,方言丰富,语言有音乐般的韵律感。这种地域风情和民俗特点直接反映在民歌上,便形成了曲调委婉柔美、旋律流畅多变的冀东民歌。

一、冀东民歌音调来源――

“老呔儿”调方言

冀东民歌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深沉有力的渔民号子,有悠扬奔放的山歌,有喜庆热闹的秧歌调,还有遍地流传的叫卖调和各具风采的小调。冀东民歌不但旋律委婉流畅,而且具有其他民歌没有的润腔和装饰音,如卷舌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等等,在河北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冀东民歌演唱家刘荣德先生曾说:“民歌的音乐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升华,民歌的旋律离不开当地人们的自然音调。在民歌中,字调、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的部分。音乐旋律的高低、顿挫、旋律线的走向等,都与生活中的字调、词拍、语调有着密切关系。”①可见,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应是当地人们的日常方言和语调。冀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冀鲁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方言分支。②它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异不是词汇和语法,而是语音差异。在语音方面,冀东方言的声调差异最为普遍而明显,同时在音变、句调等方面均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因此冀东方言常被外地人评价为“老呔儿”话,这种“老呔儿”味在昌黎、滦南、乐亭的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声调

语言声调是唱腔的基础,对唱腔旋律起到了一定的支配作用。冀东民歌音乐使用的正是带有“老呔儿”调的冀东方言。声调是冀东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一个方面,其中,阳平调(第二声)与普通话差别最大,也是“老呔儿味”的主要表现之一。下面举例说明冀东民歌中的字调影响旋律的例子:昌黎民歌《闹花灯》

歌词中“龙”的发音是先上挑、再下滑,这正是冀东方言的一大特点,这样就使得冀东地区的语言天然地带有音乐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可见,每个字的声调(始点调值和终点调值)和字与字连接时的声调相对值差作用着旋律的进行。当然,相对声调值差不是一个很严格的数值,往往会受到情绪等的支配。在冀东民歌中,声调的升、降音程较小,没有大幅度的滑进。旋律多小三度上行,大三度上行显得生硬,这是声调作用的结果。正如上句乐谱中6和∷形成的小三度音程,就是标准“老呔儿”语的声调,可见,正是这种老呔儿调的语言风格造就了冀东民歌迥异于其他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句调

普通话的句调少曲调,而冀东方言的句调多曲调,一句话中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多,特别是句末常将音节拉长并提高音高,再逐渐降下来。

如《闹花灯》中的一句:

可见,冀东方言多曲调的句调,对民歌旋律有重要的影响,使得冀东民歌听起来回旋萦绕、委婉动听。由于方言中先挑下滑的句调特点,深刻影响了冀东民歌“高抛低落”的旋律线,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长长的拖腔。

二、冀东民歌旋律特点――回旋萦绕婉转流畅

冀东民歌委婉流畅、丰富多彩,让人百听不厌,其独特的风格与它的旋律特点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一)中起高抛低落、回旋萦绕的旋律线

冀东方言除了“老呔儿”调的上挑下滑的声调和多曲调的句调之外,还存在一种变调现象:在“阴平+去声”连读的情况下,将阴平读成近似普通话的阳平。例如:开会kai35 hui51。这样自然增加了声调抑扬顿挫的乐感,也为民歌的旋律增加了回旋萦绕的特色。由于“老呔儿”声调的作用,旋律进行还产生了富于色彩的变化音,例如《绣灯笼》中的一句唱词“粉皮墙上”的“粉”字加了一个八分音符的前倚音5,这个音并没有对音阶、调式构成起到作用,完全是富于地方风味的色彩音。它多出现在平声、上声、去声的一些变调字的声调上和一些较低声调值的字与字的连接处。又如《绣灯笼》中所唱的“莺莺”的旋律为“32 35”,正与冀东方言的声调走向一致。

刘荣德先生将冀东民歌的旋律线条特点归结为“中起高抛低落,呈抛物线状”③。所谓中起,是指从中音区起唱,这样使得旋律朗朗上口,如同人们说话一样方便、自然。高抛是指旋律逐步向高音区域挺进,轻松而自然,为旋律的高潮逐步做铺垫,利于演唱者发挥嗓音。低落是指在最高音后,旋律逐步下落,并降至低音区。整个过程如同抛物线一样,虽有高有低,但是循序渐进的,既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演唱者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利于演唱。例如,《绣灯笼》开篇的乐句(见下面的谱子),正是从中音3开始,逐渐向高音区上行,在高音1达到旋律的高潮,之后旋律又下行,降至中音1,此乐句才收尾。整体来看歌曲的旋律线是中起高抛低落,并且旋律回旋萦绕,优美感人,耐人寻味。

(二)委婉、华丽大拖腔的巧妙使用

在冀东民歌中,很多乐句中都巧妙使用了委婉、华丽的大拖腔,大拖腔将民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如前所述,冀东方言常将一句话的句尾音节拉长并进行变调,这种先挑下滑的变调对冀东民歌旋律中高抛低落的华丽大拖腔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闹花灯》中的一句

由于大拖腔多应用于句末,很多情况是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和叹词上,这样更加重了歌曲的表现力度和情感色彩。这与冀东方言有一定联系,相比普通话,冀东方言灵活使用语气词,如咧、呗、哇,以及叹词,如阿的、嗯哪。

(三)口语化润腔的装饰

由于受“老呔儿”语调的影响,冀东民歌中多上挑下滑的润腔装饰。这也与冀东民歌灵活运用口语化的衬词有关。由于冀东方言在语素上,有些单音节成词语素被改为多音节成词语素,定位语素比普通话多,再加上构词比普通话多用“前缀”和“后缀”,使得冀东方言多使用口语化的润腔加以装饰,丰富旋律,使得旋律更具戏剧化、幽默感。例如《绣灯笼》这首民歌用了许多装饰音?穴倚音、滑音、颤音?雪和衬字,一方面使音调更为圆润、生动有趣,一方面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又如《捡棉花》基本形式是四个乐句,三、四相叠,中间有衬词,旋律上挑下滑个性鲜明,衬词与众不同,如“游哇”、“呀呼嘿”等引人入胜,听起来格外富有乡土气息。

三、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

要想把冀东民歌唱得韵味十足、委婉动听,就应该认真总结冀东民歌的演唱方法,研究其演唱技巧。本文由于篇幅关系,仅从气息运用、咬字吐字和技巧性润腔几个方面简单探讨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希望能对唱好冀东民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气息的运用与咬字吐字的要求

冀东民歌的老艺人们常说:“干活要有劲儿,唱歌要有气儿”。可见,民歌唱法也和西洋唱法一样讲究用气,注意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在冀东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气息与歌唱的民间口诀,如“腹要满,胸要空;头上顶,脚下蹬;均匀松气有节制,气从丹田往上升。”冀东民歌演唱家曹玉俭曾向弟子讲授过:“吸气好比吃东西,吃多了撑得慌,吃少了饿得慌。用气好比过日子,不能用得净眼毛光,要留些家底。这样唱起来才能从容不迫,像小河流水一样,哗啦啦一个劲地响,不断线,不打贲儿。”④这些深奥的歌唱技巧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出,既通俗易懂,又说得恰到好处。

冀东民歌的演唱非常讲究咬字、吐字的方法,要求演唱的民歌要达到字字清晰入耳的标准。冀东老艺人们常说:“咬字如刁虎,吐字如吐钉,行腔如行云。”“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哭腔挂抽气儿”,“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拉腔如抻面”。⑤这样演唱的民歌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唱得清,送得出。“以字行腔”是冀东民歌演唱的重要风格之一,要求“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悲伤挂叹气儿。短腔亮字,长腔亮声”。唱民歌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并且吐字、咬字清晰准确,达到字正腔圆,才能使得歌声悦耳感人。

(二)技巧性润腔的唱法

较之于普通话,冀东方言多儿化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格,所以要想唱好冀东民歌,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

第一种是卷舌音。冀东民歌很多是以儿化音收尾的,显得亲切、自然、生动。唱儿化音的时候,舌尖要卷起,贴近硬腭,并保持适当的放松,不宜过于紧张、僵硬,如《小小门楼》(秦皇岛民歌)中每个乐句收尾音,如“楼”、“高”、“掏”、“猫”都加入儿化音,唱得幽默、风趣。

第二种是嘟噜音,又叫花舌音。冀东民歌中经常遇到“呼”、“嘟”、“N”等衬字,一般要采用“嘟噜音”的唱法。演唱时口腔要放松,尤其是舌头放松平躺于口中,气息冲击舌头,舌尖上下颤动。唱“N”时舌尖较平直,而唱“呼”时舌尖卷起,并且“呼”的嘟噜音是冀东民歌中一个非常出彩的润腔,大大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为作品增色不少。如《绣灯笼》中的“呀呼嘿”的“呼”字,就要唱出这种效果。

第三种是滑音。滑音在冀东民歌中经常出现,特别是那些抒情民歌更为显著,滑音增加了民歌的味道,起到圆滑行进的效果,演唱时要处理得当。滑音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和上下滑音几种。唱上滑音时,要提气,支点上移,声带拉紧,滑音过后再放松;唱下滑音时,支点下移,声带逐渐放松。如《捡棉花》中的“游哇”的“哇”字采用上滑音唱法,从中音“6”上滑到高音“1”。而《绣灯笼》中的“上边绣哇”里的“上”字则采用下滑音唱法,从高音“1”一直下滑到中音“3”,“边”字又下滑到低音“6”,下滑的速度并不快,要唱得从容不迫、自然得体。

第四种是颤音,唱法是喉头稍为紧张,造成有节奏的颤动,近似波音效果。如《茉莉花》中的“好”、“朵”字便应唱出这种效果。

第五种是控音,包括喉控音和鼻控音。喉控音用喉腔控制发音,如《茉莉花》中“谁也比不上它呀”的“它”字,就是采用喉控音将“它”字母音控切两次,便形成“它哈哈”的音乐效果。鼻控音是用鼻腔控制发音,如《捡棉花》中“游哇”的“游”字的唱法,就是用鼻腔将“游”字的母音切断两次,形成“游呼呼”的声音效果。

除了以上五种,还有倚音、重尾音等等,多是由于语气、感情需要而添加的,既丰富了旋律,又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易于百姓接受和欣赏。这种特殊演唱技巧,要多听老艺人们的演唱,仔细琢磨,反复练习,才能唱出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昌黎方言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世杰《著名昌黎歌手――曹玉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昌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86年版,第127―128页。

[3]唐山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唐山戏曲资料汇编・戏曲资料全集》,1985年内部印刷,存唐山市文化局。

①刘荣德、刘殿明《冀东民歌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②赵立新、戴连第《唐山方言与普通话》,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③同①,第110页。

④同①,第329页。

⑤同①,第336页。

侯琳琦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下一篇:三洋瘦身谋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