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快乐\幸福及其社会满足

时间:2022-04-19 07:07:06

试论快乐\幸福及其社会满足

摘要:如果说幸福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那么它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至善”。人类需要这种完美的德性,否则我们就只会变成行尸走肉。只有当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驾马车”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人类才真正拥有了灵魂“正义”的德性。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成功改变不幸福的境遇,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关键词:快乐幸福道德社会满足

快乐、幸福是互相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和向往是随着价值观走向而决定的。个人快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集体快乐,而人类往往容易在快乐的享受上不能自制从而陷入迷茫和困惑。

柏拉图在《菲力布》中提出:善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快乐则有纯粹和不纯粹的或混合之分。纯粹的快乐是一种善,但混合的快乐由于其是无限定的、充满变化的和生成的,所以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因而不是善。这一观点对《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七卷和第十卷关于对快乐的探讨中,有着明显的影响印记。追求极致的快乐以至于达到病态的“幸福”,这并不是所谓的“善”,而只能说是一种“恶”的“幸福”。“对于快乐,我们不是公正的判断者。”如果快乐仅仅是停留在生理或心理意义上,那么它只是一种病态的“幸福”,而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幸福应伴随着快乐, 而德性活动中最大快乐公认合于智慧的活动”所以快乐也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幸福因素。

快乐并不足以解释完美的幸福,幸福也不等同于快乐,但两者并不相互排斥。幸福是人们穷极一生追逐的目标,它是终极的至高至善。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快乐应是“善”的,是实现善的一种手段。就两者的层次而言, 幸福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而快乐则服从于幸福,是一种形而下的现实的活动。所以,快乐内蕴于善中。

“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如果一个人快乐的源泉依附于自我意识之中,有意识的去做出合乎德性的事情,那么他将会感受到强烈的快乐。对此,一些古代的思想家们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把道德归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在中国,从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到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也都强调“德之不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德性都约束不了,那么他所追求的快乐就会受到社会集体思潮下德性的排斥。

法律植根于道德,其价值核心也源于道德。就某种意义而言,法律就是基本道德的国家的强制性规范。而法律的自觉性,其实就是一种文明社会道德上的自律,那时的人们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操守,违反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排斥和责罚。

然而,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道德对人们的公约力越来越小,国家形态下的管理受到轻视,于是便出现了由国家机器确保的强制性实施的法律,以确保社会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也是法律作为独立的存在从而区分于道德的开始。

法律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同时,也对侵犯他人权益的“快乐行为”加以约束,但是法律同时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予以支持。在改革开放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和幸福的社会,就必须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将“道德法律”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告诉我们: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必然包含着快乐,而满足快乐的主要源泉就是要“爱智慧”和心灵上的宁静、无纷扰以及有德性的获取到真正的快乐。

对于某些国家、地区或地方政府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肤浅的政绩炫耀而费劲心思去调试那些“幸福指数”的霓虹灯,还不如实实在在地让百姓的收入稳定、福利健全、不再为生计奔波,让其子女不再“拼爹”,让毕业生不愁工作,让普通家庭不愁房价,真真切切体会到健康的快乐和幸福。

幸福指数的统计并不是简单的目标,将纸面层次上的数据转化为政府的施政措施及努力方向,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指数的统计目的。一个家、一届政府,如果暂时还不能让它的人民一下都幸福起来,那么至少让人们相信:“我们一直在努力,明天将会更美好”。

幸福其实是很难量化的,也不需要所谓的“排名”。对于百姓而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正使人民幸福满足的东西,要比任何性质的“幸福指数”来得更实在。

快乐必须与道德相融合,因为只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才是人类本性上的快乐,才是合乎德性的行为。

如果说幸福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那么它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至善”。人类需要这种完美的德性,否则我们就只会变成行尸走肉。只有当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驾马车”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人类才真正拥有了灵魂“正义”的德性。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成功改变不幸福的境遇,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乐不是主要的善,但不是所有的快乐都要排除,至少有些快乐是好的。幸福不同于快乐,但幸福的生活一定是快乐的。“幸福是最好的,最崇高的,最快乐的”。在当代世界,面对全球性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蔓延以及道德失落的现代社会病,我们需要加倍努力,更积极的去做合乎德性的事情,并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向往。只有保持着一颗健康快乐的心去追求幸福,幸福的生活才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2]张永刚,刘传广.《亚里士多德的快乐观及其现代人生启示——重读》.[J].广东社会科学,2010.(2).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一片晴空 一方沃土 下一篇: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