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森林管理 增强碳汇能力

时间:2022-04-19 05:25:00

完善森林管理 增强碳汇能力

摘要:森林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紧密的联系,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成为碳吸收器,但是森林如果遭到破坏就会成为二氧化碳的释放源,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让森林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碳汇而不是碳源。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碳汇;碳源;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31-03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都加强了应对政策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直接减少排放源意味着减少国家工业、交通和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或者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提高能源效率。这样的做法,或者阻碍了经济发展,或者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二是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1]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CO2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CO2,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森林碳汇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作用

(一)森林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CO2合成有机质, 并以森林生物量的形式贮存有机碳, 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是大气CO2的碳汇。同时森林植物的呼吸作用、枯枝落叶凋落后回归土壤, 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解后会向大气中释放部分CO2, 另外森林如果遭受火灾、病虫害和毁林等破坏后也会向大气释放出已经固定的碳, 成为大气CO2的源。即森林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又可能因毁林、森林退化、火灾等,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坏,森林正向大气释放它过去储存的碳,成为大气CO2的一个主要排放源。在过去20年中,全球森林资源锐减,全球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已经下降40%,不但减弱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5%至20%是毁林导致的碳排放,因此森林反而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森林碳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越性

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公众参与程度高,综合效益好,特别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农民增收等优势。

1. 潜力大,见效快

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均可以短期内大量增加生物固碳量,甚至增加森林土壤的固碳量。阻止全球现有森林减少趋势,就是较大量的减排,如果把全球每年毁林面积减少一半,就相当于每年减排CO2 24亿吨。造林就是固碳, 护林等于减排。

2. 森林碳汇技术简单,易传播应用

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已是现成技术,也早已被广大的森林经营者和林业管理者掌握和应用,只需要简单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推广,在森林碳汇政策支持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森林碳汇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就能够迅速在世界各个国家传播应用。

3. 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2]

研究表明,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固定CO2,其长期单位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森林碳汇对经济增长影响小。采用森林碳汇减排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是近些年森林碳汇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影响森林碳汇的因素

(一)森林采伐和毁林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目前森林破坏(主要是毁林和采伐)已成为继化石燃料燃烧后致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第二大人为排放源。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伐森林,获取木材资源。另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巨大。很多研究表明,当林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其他类型用地后,其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会显著减少,减少的强度和速度主要与转变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发生的时间及转变区域的气候特征有关。

(二)森林面积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固碳潜力的发挥主要是靠不断增加森林造林面积、提高经营水平,同时避免原有森林的破坏来实现的。但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迟早会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因此,当造林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通过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管理来增加森林碳储量,促进森林对大气中CO2的吸收、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但这样也存在着一个瓶颈的问题,森林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森林碳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森林灾害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常遭受火灾、病虫害、风暴和雪崩等干扰。森林火灾是各种干扰中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因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全球每年森林火灾面积约为0.1亿hm2,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0.2%~0.3%,排放的CO2量约为3,135×106吨(碳),占全球所有源排放量的45%。森林病虫害是继森林火灾后对森林资源危害的第二大干扰因子。

三、我国森林碳汇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森林碳汇潜力难以发挥

经过近10年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我国的森林面积快速增加,从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等统计指标来看,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我国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森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仍然严重。天然林破损严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不够,全国约有1亿亩人工林为低产林,生态脆弱、生产力低下,通过森林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难以发挥。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偏低

在我国,针对不同所有权的森林,国家实行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而且无论是什么性质所有权的森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都较低,根本无法对森林保护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根据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相同的,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国家补偿标准却是统一的,难以适应实际情况,无法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公众对森林碳汇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气候变化已逐渐被公众所认识,并亲身体会着气候变化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但是森林碳汇、碳汇林业、《京都议定书》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贸易等诸多新名词和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还是鲜为人知的。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义务植树造林很多年了,但如果人们能更深地了解植树造林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定会高。

四、完善森林保护管理,增强我国森林碳汇能力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收入之间可能会出现近似倒“U”型曲线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曲线的爬坡阶段,而基于这一情景假设,即便选择“强化低碳”情景,中国的碳排放也需要在2030年~2040年始达到顶点。这意味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上中国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3] 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会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森林碳汇能力,是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实施科学的森林管理措施,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1. 碳保护

通过控制和减少森林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改变现有采伐收获方式,提高木材利用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如病虫害、火灾等的预测预报及应对,保护好现有森林的碳储量。

2. 碳吸收和贮存

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延长轮伐期,改变疏伐方式和林分密度等措施增大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密度,保护和改造次生林及其他退化的森林,增加经久耐用的木材产品,从而增加森林碳储量。

(二)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较少的背景下,必须以可持续森林经营为指导,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从森林的培育、管护到采伐的过程管理,提高成林率和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主动性。森林经营工作制约因素很多,资金、限额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激励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林业保险制度降低生产风险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降雨、闪电、极端温度、火灾、病虫害、洪灾、旱灾、飓风、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使森林的碳贮量部分或全部发生逆转。因此,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自然灾害对森林影响的严重性,有必要通过建立林业保险制度来降低生产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林业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促进林业发展的制度,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应走政府主导,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

首先,政府要对林业保险制度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对于参保的林业生产实体尤其是林农,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而且参保标准越高,给予的补贴越多;对于从事林业保险的经营实体,政府除给予适当的补贴外,还应通过再保险业务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与率。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林业保险市场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行为,造成林业保险市场的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因此林业保险必须走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道路。强制性表现在只要林业生产达到某一面积标准,林农或经营实体就必须参加保险。自愿性则体现为保费标准、赔偿方式的选择上是自由的。

(四)其他森林管理措施

通过森林管理措施增加森林生长量和碳密度,使森林表现为碳汇功能是新形势下对森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延长森林的采伐作业周期,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间伐管理,使森林具有合理的林分密度, 促进森林生长,可以增加森林的实际生物量和碳储量。加强林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延长各种木制品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对森林采伐的需求,也可间接增加森林的碳吸收,延缓空气中CO2浓度的升高。

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管理,提高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的预测预报能力,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损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增加森林碳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地、有目的地调整森林的树种组成和龄组结构,运用科学的抚育措施,稳步提高森林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培田,李 峰,杨素清,王立刚.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暖[J].防护林科技,2010,1(1):73-74.

[2]黄 东.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J]. 林业经济,2008(10):12-15.

[3]王 岩,李全修.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J]. 广东社会科学,2009(6):57-63.

[4]王 见,文 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建构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2008(3):27-3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arbon Sink

Xie Jun'an, Wang Aixia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Abstract:Forest and global warming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Forest can absorb carbon dioxid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carbon-absorbing place. But forest will lose the function if destroyed.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making forest beneficial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become carbon sink instead of carbon source.

Key words: weather warming; forest carbon sink; carbon source;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上一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研究 下一篇:对拉美公共设施部门规制政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