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泡桐丛枝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4-19 02:09:28

[摘 要] 兰考县是泡桐非常适合生长的地区。兰考县栽植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但是近年来泡桐种植的过程之出现了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其生长。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84-01

兰考县位于豫东平原,土质疏松、透气性能好,非常适宜泡桐的生长。在60年代初,兰考县栽植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自那时起,种植泡桐成为了兰考人民的一种习惯,家家户户都种泡桐树。目前我县有农桐间作46万多亩,200多万棵。品种大多以兰考泡桐为主,此树种虽然具有根系发达,生长快,主干通直,材质轻柔,结构均匀的优点,但是却易感丛枝病,当前已成为威胁我县泡桐生长的首要病害。

一、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

近几年,根据我县森防站的监测数据,泡桐丛枝病越来越严重,幼林发病率在20-30%左右,4年后逐渐增加,达到50%左右,7年生以上树发病率达80%左右。感病的幼苗、幼枝常于当年枯死,严重的病株会引起整株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根据泡桐丛枝病发生程度标准,感病株率在10-20%为轻度,21-40%为中度,41%以上为重度;感病株率在30%以上,或者死亡率3%以上则被视为成灾,可见我县的丛枝病已到了中重度成灾时期,严重影响了泡桐的正常生长。

二、泡桐丛枝病的症状

泡桐丛枝病俗称凤凰窝、扫帚病、聋病、疯病。当地老百姓以前总以为是由病毒引起,所以在防治过程中总是采用病毒类药剂进行防治,收效甚微。实则该病为一种比病毒大的微生物-类菌原体引起的,这种病原菌会在寄主体内随季节的变化而运动,总的趋势是病原菌在秋季随树液流动到韧皮部向根部回流,累积在根部越冬,第二年初春,又会随树液流动回升,在枝、干、花、根部均可表现出病状。

泡桐丛枝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丛枝型,一种是花变枝叶型。经过我们监测,在我县发生的主要是丛枝型。此病害开始多发生在个别枝上,腋芽和不定芽大量丛生,丛生很多细弱的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小枝上的叶片黄化,变小而薄,产生明脉,有不明显的花叶状。病枝上的小枝又可抽出不正常的细弱小枝,如此可重复数次,到秋天常会簇生成团,小枝愈来愈细弱,叶也愈来愈小,外观形似鸟巢;小枝多直立,冬季落叶后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病树根部须根明显减少,并有变色现象;在每年7-8月份发病较重。该病主要通过茎、根、病苗、嫁接传播。在自然情况下,也可由烟草盲蝽、茶翅蝽在取食过程中传播。

三、防治措施

泡桐如果感染了丛枝病,就很难彻底的根治,但是在泡桐的不同生长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预防丛枝病的发生效果显著。

1.培育无病苗木。采用种子育苗或严格挑选无病的种根育苗。丛枝病植株的种子并没有病原,如用种子育苗,在苗期及幼树阶段很少发病。如采用种根育苗,应挑选无病种根,在育苗前用40℃-50℃的温水进行浸泡10-15分钟,或用1000ppm的土霉素液浸根12小时,再晾根2天后育苗,方可有效的预防丛枝病的发生。

2.选择抗病品种。不同泡桐品种抗病能力不同,在工程造林时应栽植抗病和耐病品种,如豫杂1号、白泡桐、川泡桐、台湾泡桐以及兰考泡桐中的抗病单株等。

3.春季对病枝环状剥皮。在初春泡桐展叶前,对病枝基部进行环状剥皮,环剥宽度应为被剥病枝直径的三分之一,以阻止类菌质体在树体内运行。

4.秋季修除病枝,抹除病芽,挖除重病苗木和幼树。在秋分前后是修除病枝的最佳时间,此时当年发病停止,病原体基本上都集中在病丛枝处,这时如将病丛枝修掉,病原体则随同病枝一起被修掉。在修剪时刀口、锯口要平滑,以利于伤口愈合,对发病重的幼树要整株拔掉。

5.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水肥条件,在生长季节不要损坏树根、树皮和枝条,促进泡桐健壮生长,以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据试验观察,土壤中磷含量越高,丛枝病发病率越低,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

6.加强检疫工作。当地检疫员要严格按照《森林植物检疫操作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实施,认真对当地苗圃开展产地检疫调查工作,对发现携带有病菌的苗木坚决不予出圃,要严格进行检疫处理,禁止病区带病的种根和苗木运往无病区,对工程造林苗木要100%的进行复检,严禁种植带病苗木。

7.采用药物防治。在麦收前后,可用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液进行治疗,其方法是:1-2年生幼苗或幼树的髓心松软,可用针管插入髓部,徐徐注入1-2万单位/ml的四环素液;大树可先在干基部或丛枝基部打洞,插入针管(至边材木质部)徐徐注入药剂。此法治愈率与病株发病轻重有关。一般轻病株容易见效,而重病株治愈后易于复发,可重复施药2-3次。注射量因树木大小而异。幼苗注射15-30ml即有明显效果。

8.对传病媒介昆虫进行药剂防治。在5-6月份,用90%敌百虫8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茹广欣,朱秀红,李荣幸,王豁然,刘宁,周海江.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J]. 林业科学研究,2005,06:669-675.

[2]王洁.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分析及其他寄主植物的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8.

[3]杜涛. 转抗菌肽基因泡桐抗丛枝病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上一篇:浅谈农用拖拉机的维修保养 下一篇:胡萝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