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慧眼,寻觅课堂生成点

时间:2022-04-19 06:47:10

借你一双慧眼,寻觅课堂生成点

预设、生成是新课程重要理念。简言之,预设就是事先打理,生成就是成长建构。而我们课堂经常碰到尴尬的局面:学生或一言不发,没有生成;或杂语喧哗,脱离预没。如何应对生成与预设之间的矛盾呢?借你一双慧眼,寻觅课堂的生成点。

一、学生一言不发。激发生成。

教师教学太重预设,过于机械,学生学习缺乏好奇心、没有兴趣等,都会使课堂沉闷,有时学生一言不发。如何唤醒这有预设却没生成的课堂?

(一)利用资源,开发兴趣点。在生成出现“卡壳”的时候,用插图、挂图、简笔画、实物、多媒体、板书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感性经验、形象思维。

案例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讲解翻译,学生没兴趣。

师:古人对月情有独钟,那写“月”的方法有哪些?

师:“绘皎洁柔和之光”PPT。

生1: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师:“摹阴晴圆缺之形”PPT。

生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生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描清幽空灵之境”PPT。

生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教师察言观色,看到学生对“月”没有生成迹象,随即改变预设,用优美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考,启迪生成,丰富了“月”的意象。

(二)创设情境,激活体验点。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情感积累等,鼓励学生带着个人色彩拓展生成。

案例2:《我的叔叔于勒》

朗读“菲利普夫妇很节俭”句子时,许多学生感到很无聊,但一位特困生感慨颇深,朗读时却声情并茂,声泪俱下,这下感动了全班。学生就自觉与文中的生命相遇相知,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情感,进而主动生成、积极建构。

(三)把脉思想,激扬敏感点。课文中有很多学生敏感的话题,如爱情、民俗等,学生对此有说不完的话。对于爱情,多数教师教学时则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是压制。笔者在教学《关雎》时,有意将爱情话题放大,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案例3:《关雎》

朗读解词,学生默不作声。

师:现在电视上有哪些相亲节目?

(教室沸腾了)

生1:江苏台的《非诚勿扰》。

生2:上海台的《百里挑一》。

生3:浙江台的《爱情连连看》。

师:爱情诗句、故事、节日、歌曲有哪些?

(学生异常兴奋)

生4:“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句。

生5: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6:2月14是外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

生7:《天下相亲与相爱》的歌曲。

在学生默不作声时,教师中途改变“积累字词”的预设实施,立即抛出“电视上有哪些相亲节目”的问题,学生讨论情绪高昂,表达欲望高,最后《关雎》解读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文本中的重难点、情感的激发点、练笔的拓展点、合作的讨论点、课外的引申点等都是唤醒课堂生成的“金点子”。

二、学生欲言又止,引领生成。课堂上学生常出现欲言又止的“愤悱”状态,教师要灵动处理,引领生成。

(一)整合信息,寻找突破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常会跳出我们预设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突然“袭击”。教师要整合信息,顺水推舟,驭生成于弹指间。

案例4:《故乡》(钱梦龙执教)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偏离了原来的预设,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然后回到预设环节,自然而然。

(二)尊重个性,创设应变点。教学中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有选择地应变生成。

案例5:一位教师准备讲周敦颐《爱莲说》,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灵机一动,何必强迫他们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放下莲花,组织学生观察、描述雪,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围绕雪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得好。虽说《爱莲说》的预设没有实现,但生成的目标比预设目标更有价值,《爱莲说》可以下堂课再学。

三、学生杂语喧哗,调控生成。生成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要始终瞄准目标,把握根本点。但常出现两种乱象:

(一)杂语喧哗的乱象。现在课堂常出现学生“杂语喧哗、盲人摸象”的乱象,教师也常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这是生成脱离预设!

案例6:《江雪》

师:“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1:景色太美了,山这么多,没有一个人,太寂静了。

生2:这么冷的天.“大虾”(大侠)去钓鱼,说不定有心事。

生3:老爷爷太Man (男人)了,他一定工作太累了,想到这里休闲一下。

生4:这个达人,明明钓不到鱼,是想要在雪地上玩酷。

教师对学生这些很潮的回答,赞赏地连连点头。纵然千古绝句不能有一种理解,但这种生成与预设的“孤傲、顽强”相去甚远。

(二)主题跑偏的乱象。虽说生成是对学生的尊重,但生成跑偏,会影响“价值取向”。教师要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首席”裁判能力。

案例7:《三打白骨精》

师:你最佩服谁?

生1:我最佩服白骨精!

师:(惊讶地说)为什么佩服白骨精?

生2: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她不灰心,这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十分钦佩!

师:白骨精为什么要骗唐僧呀?

生3:想吃唐僧肉。

师:是干坏事呢,还是干好事?

生4:干坏事!

师: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现在你们还佩服她吗?

生:不佩服!

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循循善诱,学生这才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错的!于永正说得好:“对这样的错误,一定要指出来,错就是错的。价值观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好。”

总之,生成不是学生的“随便说”,应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根本!

预设体现对文本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只有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叶澜语)。

上一篇:山长水阔知何处,情感趣味谋高效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师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