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技

时间:2022-04-18 09:27:43

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技

摘要 总结了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精选种子、秸秆还田、施足基肥与平衡碳氮比、精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砂姜黑土;超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50-01

砂姜黑土是淮北地区代表性土壤,其特点是质地黏重,耕性不良,整地播种质量低,缺磷少氮,保肥、保水能力差,但增产潜力大。安徽省夹沟农场以农业部“夹沟农场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为契机,研究出以“坚持秸秆还田,培肥砂姜黑土,改变轮作制度和耕种方式,实行精量宽幅播种和氮肥后移”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体系,2012年6月2日超高产创建田经专家测产验收达到9 945.6 kg/hm2。

1 品种选择与精选种子

选择高产、优质、穗形紧凑的多穗型小麦品种,如济麦22。选用籽粒饱满、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精选后的包衣种子。

2 秸秆还田

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土壤供肥占2/3,当季供肥占1/3[1],因此超高产攻关田必须熟土层深厚,营养元素含量充足,即肥力要高。换言之,要在砂姜黑土上获得小麦高产,首先应结合整地进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一是运用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二是更新轮作制度。将一麦一豆模式改为一麦一鲜食玉米模式。利用鲜食玉米生长周期短、收获早的特点,实现小麦和玉米2季秸秆直接还田,加快土壤改良进度。三是鲜食玉米收获后抓紧粉碎秸秆,减少水分流失[2],以利腐解。使用大马力灭茬机具粉碎秸秆,要求粉碎后秸秆长度≤10 cm。实践表明,秸秆长度在5~8 cm对小麦播种和出苗影响较小。

3 施足基肥,平衡碳氮比

秸秆粉碎后深耕前施鸡屎粪30 t/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375 kg/hm2、氯化钾187.5 kg/hm2、硼肥22.5 kg/hm2、锌肥22.5 kg/hm2 [2]。

4 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是播种质量的保证。秸秆粉碎后根据墒情深耕20~25 cm,趁墒耙地,要求达到“平、松、碎、净、墒”。

5 播种

一是适期早播。播前晒种,使用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并及时晾干。于10月8日播种,播种量为112.5 kg/hm2,基本苗180万~195万根/hm2。二是播种质量。砂姜黑土耕性不良,土坷垃大不易耙碎。土块直径≥5 cm都需要在播前进行镇压,减少空隙,以防麦种掉深,确保播种深度在3~5 cm,深浅一致。另外,也可于播前造墒,先浇水后播种。三是播种方式。采用精量宽幅播种机,行距20 cm,播幅8 cm,一畦9行,畦宽2.5 m,畦间走道40 cm,以利通风,便于管理。宽幅精量播种不仅能降低播种量,而且播种均匀,无疙瘩苗,扩大了单株营养面积,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3]。播后及时灌溉,10月10日灌溉结束。充分利用冬前光、温、气、热条件,冬前实现单株6~8片叶,低位分蘖4.5个。

6 田间管理

6.1 及早查苗补苗,消灭断垄

10 cm无苗即为缺苗,同一品种补种时需浸种24 h的种子,也可在分蘖期拔除疙瘩苗同时选壮苗移栽,及时浇水。

6.2 冬前化除,防冻保苗

一般在四叶期后进行化除,此时麦田苗小抗药性强,不易产生药害,草小抗药性差,麦苗遮盖少,易于防治,效果优于返青期化除。如果墒情不足在昼消夜冻时浇越冬水,施越冬肥。施尿素37.5 kg/hm2,可起到促根增蘖防冻保苗的作用。

6.3 氮肥后移

氮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作物高产的限制因子。超高产条件下小麦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生产力显著提高,开花后吸氮强度显著提高[4]。需重施拔节肥,3月下旬麦苗近基部第1节间接近定长时施尿素150 kg/hm2;另外在4月20日左右小麦第3节间开始伸长、旗叶刚露时酌情偏施挑旗肥22.5~30.0 kg/hm2,对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作用明显。

6.4 重视叶面肥

扬花前后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浓度不超过2.5%,连喷2~3遍,能预防干热风,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主要防治纹枯病、赤霉病、麦蜘蛛、吸浆虫、穗蚜。纹枯病的防治宜早进行,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结合化控和红蜘蛛防治一喷三防;吸浆虫在抽穗前3~5 d即蛹期撒施毒土防治幼虫,也可在抽穗未扬花时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成虫;赤霉病在始花期和盛花期结合防治穗蚜连续防治2遍,施药遇雨应补施,不可轻易放弃。另外,要注意危害呈上升趋势的新病虫害,如小麦潜叶蝇在早播麦田发生较重,可结合冬前化除一起防治。

8 参考文献

[1] 单玉珊,仲崇媛.小麦高产途径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C]//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118-128.

[2] 李启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18-219.

[3] 余松烈,于振文,董裕庆,等.小麦亩产789.9 kg高产栽培技术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2010(4):11-12.

[4] 李达丽,葛具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1(7):47-48.

上一篇: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舒城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